魏晋琪,李一民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1.西药房;2.儿科,江苏江阴,21400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常见慢性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目前,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发作时间是急性发作期哮喘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大量研究[1-3]表明,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其可有效抑制气道黏膜下的炎症反应。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而在缓解期长期吸入可预防复发[4]。本研究通过雾化吸入高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异丙托溴胺治疗儿童急性发作期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哮喘患儿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3~11岁,平均(7.1±3.2)岁。所有患儿均有过敏性鼻炎、婴儿湿疹、药物或食物过敏史,且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5]:① 年龄不小于3岁;②反复发作性喘息;③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延长为主的哮鸣音;④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疗效显著,排除引起胸闷、喘息、咳嗽等其他疾病。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11岁,平均(7.3±2.9)岁;病程 2 ~6 年,平均(5.0 ±1.2)年。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10岁,平均(7.0 ±3.1)岁;病程2~6年,平均(4.9 ±1.5)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均进行吸氧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通过氧气驱动雾化装置吸入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1~2 mg/次,同时吸入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1~6岁者,每次吸入1.25 mL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加生理盐水至3 mL;6~14岁者,每次吸入2.5mL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2次/d,疗程为5 d。通过PARI压力雾化器,经面罩吸入10~15 min,采用0.75 Pa的工作压力及0.42 g/min的总输出量,且保持相对湿度为45%,吸气流量为20 L/min。吸入完毕后,叮嘱患儿清水洗脸、漱口,以避免糖皮质激素经面部皮肤吸入。对照组口服糖皮质激素激素片,0.5 mg/次,同时吸入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方法同治疗组。
治疗前及治疗后1 h,密切监测2组患儿心率(HR)、呼吸频率(RR)、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血氧饱和度(SpO2)等临床指标;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胸闷、喘息、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在治疗3 d内消失;有效:胸闷、喘息、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在治疗5 d内消失;不佳:胸闷、喘息、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在治疗7 d后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9例,不佳1例,总有效率97.9%(47/4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7例,不佳8例,总有效率82.2%(37/4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 h HR、RR明显减慢,FEV1、PEF显著改善,且SpO2明显增加(P<0.05 或 P <0.01),其中治疗组 HR、RR、FEV1、PEF及SpO2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治疗组(n=48) 治疗前 97.8±2.1 36.2±3.4 1.3 ±0.5 73.6± 9.8 91.4±1.8治疗后1 h 82.9 ±1.8**## 27.9 ±3.5**## 1.7 ±0.7**# 151.4 ±16.2**## 96.9 ±0.6**##对照组(n=45) 治疗前 98.6±2.3 36.5±3.7 1.1 ±0.9 73.9± 9.3 91.2±1.6治疗后1 h 95.7 ±2.1** 34.8 ±3.0* 1.4 ±0.5* 129.3 ±14.1** 92.4 ±1.0组别 时间 HR/(次/min) RR/(次/min) FEV1/L PEF/LPM SpO2**
治疗组口腔霉菌感染4例、声音嘶哑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5%(6/48);对照组口腔霉菌感染5例、声音嘶哑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8%(8/4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慢性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好发于夜间或凌晨,且多由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强所致。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在中国,哮喘发生率约为1%,儿童高达3%,因此及时预防与治疗儿童哮喘成为儿科临床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儿童哮喘治疗的目的主要包括:①保持肺功能接近正常水平;② 保持正常活动;③ 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及所致的死亡;④ 避免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6]。急性发作期,应采用消炎、平喘等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而在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应以预防复发为主。
静脉应用或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易使儿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到抑制[7],从而干扰其生长发育及骨代谢,而吸入糖皮质激素则不会出现此类副作用。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8]指出,吸入治疗为缓解儿童哮喘的首选疗法,为预防并控制哮喘的发作,临床通常应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法缓解,考虑与吸入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作用缓慢有关。目前,对于接受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患儿,在急性发作期通常吸入加倍剂量来缓解临床症状。雾化吸入后,糖皮质激素通过结合细胞膜激素受体可在数分钟内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快速缓解症状。然而由于细胞膜受体数量有限,因此只能应用高剂量才能确保其功效得以发挥。与静脉注射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短期应用大剂量布地奈德可明显减轻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9]。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胆碱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β2受体,胆碱M受体通过与其拮抗剂结合或β2受体通过与其相应激动剂结合而产生舒缩效应[10]。研究显示,联合雾化吸入胆碱M受体拮抗剂异丙托溴胺和β2受体激动剂能有效缓解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11]。此外,由于大部分短期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仅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全身不良反应通常较轻。研究[12]发现,长期应用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安全、有效,很少出现骨代谢和生长发育受阻、肾上腺皮质抑制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 h,治疗组HR、RR较对照组显著减慢,FEV1、PEF显著改善(P<0.05、P <0.01),SpO2显著增加(P <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4例(8.3%)和5例(11.1%)发生口腔霉菌感染,但均经局部应用抗霉菌治疗及吸药后立即漱口等措施治愈,且2组出现的声音嘶哑症状于停药后自行缓解。
[1]Visitsunthorn N,Lilitwat W,Jirapongsananuruk O,et al.Factors affecting readmission for acute asthmatic attacks in children[J].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2013,31(2):138.
[2]El-Gohary M,Hay A D,Coventry P,et al.Corticosteroids for acute and subacute cough following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J].Fam Pract,2013,30(5):492.
[3]李素芬,龙苹.长期吸入糖皮质醇激素治疗儿童哮喘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6):879.
[4]Keenan C R,Salem S,Fietz E R,et al.Glucocorticoid-resistant asthma and nove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Drug Discov Today,2012,17(17/18):1031.
[5]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2.
[6]苏志强,卓志强,柯丹红.吸入糖皮质激素及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2):2746.
[7]Campbell L S,Chevalier M,Levy R A,et al.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Suppression Related to Topical Glucocorticoid Therapy in a Child with Psoriatic Exfoliative Erythroderma[J].Pediatric dermatology,2012,29(1):101.
[8]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
[9]杨俭治,郑敬阳,陈志宏,等.布地奈德都保短期加大剂量吸人治疗急性发作期儿童哮喘52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2):158.
[10]谢强敏,方理本,张洪泉.哮喘及COPD的新概念及新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5.
[11]Watanasomsiri A,Phipatanakul W.Comparison of nebulized ipratropium bromide with salbutamol vs salbutamol alone in acute asthma exacerbationin children[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6,96(5):701.
[12]Muley P,Shah M,Muley A.Safety of inhaled fluticasone propionate therapy for pediatric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J].Curr Drug Saf,2013,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