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等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象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个画谜,其中隐藏着欲望,或与其相反的—恐惧。城市犹如梦境,由欲望和恐惧构成,尽管每个城市的故事线索都是隐秘的,法规都是荒谬的,视角都是虚幻的,尽管每件事物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
每座城市都是一袭同时兼具显性和隐形之谜。因而,卡尔维诺在其名著《看不见的城市》里又言:“这证明了一种假设,即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没有形状的城市,是我们对每一个真实城市的印象丰满了这座城。”所以,举凡看得见的实体城市都是有限的客观存在,而看不见的意念之城市形象则可以诱发无限的主观想象。
1958年出生于德国的瑞典女子艾琳·孔(Irene Kung),在定居意大利之前,曾经作为平面设计师、画家和摄影师,生活于西班牙马德里和美国纽约。这样一个拥有“国际人”背景的艺术家,漫游世界各地的习性似乎为其生存之本能。她个人的观看和想象,纷纷折射于其艺术化的视觉作品。自驾驭起摄影媒介以来,大自然里的山、水、花、树等物象,皆被她个性化地摸索一过。就此有西方评论云:“由于个人的绘画背景,她运用明媚饱和的色调来拍摄大画幅摄影作品,为的是突显出自然和风景的魅力。” 而看在东方人眼里,风花雪月经其风格超俗的艺术表现,明丽格调颇似李清照词之隽永意境。
从自然形态里发觉世间万物之意象含义,乃是艾琳·孔的艺术创作真谛。摄制世界著名城市的著名地标建筑物,尤为艾琳·孔艺术成熟的影像代表作系列。在这股意念里,她游离出以往拍摄自然景物时轻灵朦胧的抒情,赋予雕塑形式的人工建筑物以深沉诡秘的造型。于是,那些被人们蜂拥参观和在图片上司空见惯到熟视无睹的建筑名胜,经由一位艺术家的魔法再造,令人惊见此前绝未见得的奇异景象。
评论家弗朗辛·珀丝(Francine Prose)见之而惊叹曰:“艾琳·孔的摄影作品细腻神秘,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城市的地图,白天平凡无奇的城市到夜晚在她的手中化作暮色里的梦中之城。在那些虔诚的、没有任何建筑或工程学基础的人眼中,艾琳的大教堂变成了天国神圣的宫殿。这些纪念碑般的地标建筑物特色鲜明,将这个世界不断抬升,渐渐进入无意识的领域。当建筑摆脱含义与目的的束缚,便犹如虫蛹蜕去干硬的外壳,成为奇妙非常的抽象体。”(“梦之城”,《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4页)
显然,天方夜谭式的艾琳·孔之地标建筑摄影作品,对被人们熟识的建筑物给出了另类层面的视觉诠释。这样一层幻觉色调的迷彩,是美术出身的艾琳·孔因应数码影像时代,将摄影与绘画的再度连襟并与设计元素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之作品。这可以由此系列影像的造像技法得知,艾琳·孔惯常使用的是其祖国瑞典生产的名牌哈苏(Hasselblad)照相机附加数码后背,她说虽然哈苏相机既贵且重,但它具有高超的成像品质。由此照相机获得原始的数码影像之后,她利用Phocus 和 Photoshop两种图像处理软件,在电脑上做后期创作,直到最终完成微喷打印的照片成品。
艾琳·孔的地标建筑系列摄影作品在西方举办的展览深得好评,以《看不见的城市》(La città invisibile)为名结集出版的意大利文版书籍,曾获得POY全球年度最佳摄影图书提名,并荣获《摄影领域新闻》(PDN)杂志2013年度的最佳摄影图书奖。继该书的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版本之后,中文版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此图书总共纳入艾琳·孔创作的48幅世界著名地标建筑作品,其中有中国的建筑4幅:当代建筑包括北京的水立方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和上海的金茂大厦,古典建筑为北京天坛。
艾琳·孔曾于2011年专程来中国拍照,除了上述收入其专著的作品。在其个人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建筑还有:星夜下蜿蜒山岭的巨龙般的古长城,充满沧桑感的北京故宫午门,西安大雁塔等几幅中国古建筑。艾琳·孔拍摄的中国建筑,显然迥异于国人所摄之原物。看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其作品 “陌生却又有一种怪异的亲切感” 这点显著特征,非常贴切地映显出来,成为国人理解和鉴赏艾琳·孔影像美学的直接参照。
2012年10月,艾琳·孔在罗马举办中国之行的作品个展,洋人眼底的中国古建,犹然辉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美学韵味:“这些摄影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光线的运用,此时金,彼时黛。正是凭借这神秘的活力,它们从自身的建筑和自然形态中升华,从逼真的单色背景中跳出来,仿若一个个海市蜃楼。”(展览评语)
艾琳·孔在回答本人的询问时有道:“我在2011年首次到中国旅行拍照,然后在2012年举办了我的展览。中国对于我是最有意思的国度,我期待不久之后能再次访华,还因为我会遇到一些新朋友!显然中国的古典建筑很美丽迷人,具有非常有趣的历史性;同时我也非常赞赏北京的鸟巢和上海的摩天楼,那是我在世界所见到的那部分最令人惊奇的建筑物。”
对本人的提问“你认为你的地标建筑系列影像,是摄影照片还是设计作品?” 艾琳·孔的回答是:“那是允许我创造瞬间形象的混合技艺的作品。”当本人问及:“你如何看待数码时代的摄影与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艾琳·孔答道:“照相机和图像软件(The Photocamera and Photoshop)如同毛笔和铅笔,都是我用来造像创作(create images)的工具。”
观赏艾琳·孔的影像作品,很容易觉察到她擅长在原始影像基础上精于光线设计和画面调整,并以此技巧模糊了实物与环境之间的实际关系,体现出营造幻象的美学特点。难怪评论家弗朗辛·珀丝会如许置论:“艾琳不过是在用光线和特殊光度变魔术,融化掉现实与想象间看似坚实的界限,使观者如在梦境中一般,自愿欺骗自己的眼睛。”“阳光下的建筑犹如清晰可辨的文字,述说着尘烟过往与蹉跎时光。然而,艾琳的这些照片却轻描淡写了往昔与未来的边界,‘时代与‘风格则仿佛梦境的切线,与造梦者的世界擦肩而过。” (“梦之城”,《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5页)endprint
艺术史学家卢多维科·普拉泰西(Ludovico Pratesi)可能是对艾琳·孔的影像作品最具慧眼的论家,他精辟地认识到:“仍然没有哪个艺术家像艾琳·孔一样,将城市作为自己全部艺术创作的中心。艾琳的兴趣并非记录城市变迁,而是专注于城市中那些不朽的标志,那些属于昨天或今天的城市象征,穿越时光,向世人诉说一座城的往昔岁月。艾琳的拍摄不是到此一游般的短暂驻足,也从不挖空心思选取新奇的角度,她的作品均是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角度拍摄的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相同的视角在任何一本旅游手册上都能找到,仿佛并无过人之处。对于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和卢浮宫,对于那些已成为丰碑的建筑,那些我们自认为孩提时代便已熟知的景色,看到艾琳的作品,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像她一样剖开建筑的表面深入探寻其内里,也无法从这些建筑已被高度符号化的形象中体会到任何戏剧性的意味。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经典的注视,艾琳将这些建筑从语境中抽出,严格过滤,只留存形制、结构和空间特征,使之兼有超越真实与超现实主义的特质。艾琳的创作手法执著而有条理,她从不剔除任何细节,反而坚持通过充分强化这些细节重建她所理解的建筑的本真,为作品灌入令人炫目的冲击力。罗马、米兰、都灵、佩萨罗、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旅游景观。艾琳抹掉了背景中的城市,通过在世人司空见惯的角度展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从而令这些建筑有了不同寻常的新维度,场景和细节就这样成为艾琳作品中毋庸置疑的标志。
“我们越是无限地探寻城市,就越是会失去它们的真实面目,艾琳细腻全面地解析拨开迷雾,让我们看到明暗、曲直、方圆,犹如拉开大幕,让难以计数的细节在黑暗的背景中,上演建筑的今世今生。艾琳在建筑身后拉起厚重的大幕,将城市封存在夜色的记忆里,台前只留下这座城市的象征,孤零零的,却仍牵连着历史,牵连着城市的风雨。这些建筑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它构建了公共记忆,并成为访客眼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特质。摄影师导演着光与影,现实与想象的梦幻舞剧将影像的意义向外延伸,目的是将建筑从其作为旅游景点的职能中解救出来,还其以文化尊严。
“艾琳的作品为这个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世界动了一次手术,扫除了我们心中那些自大的妄想,带领我们超越形式、超越现实,重新发现那些我们自以为熟知的景致。看不见的城市来自我们的视而不见,有了艾琳,我们才看到城市最亲切而隐秘的内在。”( “艾琳·孔镜头下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艾琳·孔建筑摄影作品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第107页)
何以一个定居意大利的瑞典女子,会像西方早年的传奇旅行家马可波罗那样,为世界展现出一类饶有趣味的光怪陆离的中国事物?当本人问道:“哪些摄影家、画家或艺术家对你的个人创作大有影响?”艾琳·孔给以如此甚堪寻味的一条回答:“我已在意大利生活多年了,我深受光影(light and illumination)大师卡拉瓦乔(Caravaggio)、弗兰西斯卡(Francesca)、米盖朗琪罗(Michelangelo)、达芬奇(Leonardo)、拉斐尔(Rafael)等等,还有那么多我仍在向其学习的古典画家们的影响。”
看来,功夫在影外,应是艾琳·孔之于摄影创作的成功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