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晓
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重要思想,对我们认识和增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远古时代,早期文明仅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前行。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出现,文明之间开始有了交流、比较和借鉴。当历史之船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后,文明的交流、比较、借鉴就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也只有在不断交流、比较、借鉴中,文明才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明诸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互动,是各种文明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合作与进步是主流,文明自身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特征,使得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愈加迫切、日益频繁。各国人民借交流而增进理解、依互鉴而深化友谊。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秉承“和而不同,同而不化”的理念,践行“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交往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在相互尊重的氛围里强化共识、共同进步,架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平共处、共筑和谐的桥梁。在交流互鉴中,人民获得了恒久信任和深厚友谊,文明则跃动着鲜活生命和蓬勃生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互鉴使各种文明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不再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和人群中,而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同样,独具特色与发展谱系的西方文明,则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文化。文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方精华,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动生产力波澜壮阔地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是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世界和平的维系,和谐世界的构建,不是在文明的冲突碰撞中,而是在文明的交流互鉴里。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能够不断深化对其他文明的理性认知,领略其他文明的魅力与特长,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点与长处,结合自身特点,开创文明发展之路。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也会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与对其他文明的认同感,进而努力减少摩擦与冲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信任,从而深化共识、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难题,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增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态度
文明如何进行交流互鉴呢?习近平同志从诸多方面予以了阐发。面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冲突、既有合作又有对抗、既有包容又有排斥的现实,习近平同志强调不同文明既要保持独立风格和特点,更要彼此学习和交流借鉴。我们不能因交流互鉴而忽略差异甚至冲突,更不能因差异甚至碰撞就放弃交流互鉴。当今时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主流,只要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就可以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为此,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原则。
文明是多彩的,各种文明都具有独特价值。人类自步入文明时代开始,不同的文化土壤就培育出五彩绚丽的文明之花。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意蕴,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存在价值。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则从传统农业社会跃迁升华,引发了社会价值、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以至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援引《左传》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这段话,说明酸、甜、苦、辣、咸并存,烹调才能五味俱全。文明也是如此。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明是平等的,各种文明都值得尊重。文明存在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却无高低之别。要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平等与尊重是关键。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能以独尊或贬损某种文明为前提,必须去除自以为是、傲慢自大与闭目塞听。如果看不到其他文明的长处,不正视自己文明的不足,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封闭与孤立,甚至受到历史惩罚而被历史淘汰。只有放弃傲慢与偏见,以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才有可靠的保障。
文明是包容的,各种文明都应当兼收并蓄。文明是多元的,多元化的文明必然是包容的。文明只有在包容中才能交流互鉴,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丰富自身,也只有能够包容并交流互鉴的文明才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进而彰显强大生命力与活力。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从“丝绸之路”到“西学东渐”,正是在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过程中使自身走向繁荣兴盛,由此铸就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要摈弃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窄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明;要扎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土壤,广泛吸取各文明之精华,宽容面对文化差异,共促文明和谐繁荣。endprint
在交流互鉴中大力弘扬中华文明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从历史看,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到唐朝与异域通使交好;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到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从佛教传入与儒道交融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到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交汇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等等,这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要继续发展、保持繁荣,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既要将海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又要使中华文明精华“走出去”,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同繁荣。
从当前看,中华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必须在交流互鉴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巩固与提升的有机结合。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又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创新中华文明的内涵要素和表现形式。正如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未来看,中华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可通过举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援助项目等多种渠道,将“以和为贵”“兼容并包”“仁者爱人”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传播至全世界,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镜鉴,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精神动力。我们相信,中华文明将因交流互鉴而愈加枝繁叶茂、常青不衰;世界文明也将因交流互鉴而逐渐消除相互间的疑虑与隔阂,日益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