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琼
摘 要:本文从建立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的目的和要求入手,针对监测站管理体系建立的框架和流程,用系统法的理论对建立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提出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系统 环境监测站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23-01
环境监测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国际)标准的关键。只有系统建立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站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功能,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
1 系统建立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的目的
管理体系能够对所有影响到监测站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和连续的控制,能够注重并且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问题的发生,具有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加以纠正[1]。
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包括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方案的设计,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实验室测定和数据处理等程序,其中每一步骤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项目,参与监测的人员、实验室和仪器各不相同,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了更好实施质量管理,必须以系统法来建立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监测站的人员、监测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
2 系统建立监测站管理体系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包含了基础资源和管理系统两部分[2]。系统建立管理体系是按一建框架,二走流程的开发思路,依据框架建立制度并对单项要素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采用按流程来设计体系要素方案,按照监测站业务循环流程,并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提炼,使确定的方案更加细化。
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准备、规划、文件化三个流程。
2.1 管理体系建立的准备阶段
2.1.1 思想认识阶段
环境监测站站长是监测站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起着决策作用。领导的思想认识阶段是系统建立管理体系的基础,要对监测站的管理体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把建立管理体系列入议事日程,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管理体系的框架。
2.1.2 宣传教育阶段
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宣传教育要分层次、循环渐进系统地进行。宣传的人员层次首先是决策层,依次是完善管理体系的骨干力量,然后是与管理体系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通过宣传的形式使全体人员熟悉管理体系文件内容,理解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通过验证培训宣传的有效性,确保能够转化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
2.2 管理体系总体规划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规划是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结合环境监测站的具体情况,围绕着自身确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按不同层次构造管理体系的整个蓝图。
2.2.1 成立机构,分配质量职责
环境监测站的部门设置要求每一质量要素要有专人或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站的部门设置一般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最高管理者站长担任组长,质量主管为副组长。第二层次成立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班子。按照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具体组织实施。第三层次建立质量要素负责小组,抓好质量职能分配,建立“监测站质量要素职能分配表”,明确管理体系要素的责任人。
2.2.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由站长组织制订本站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这是体系的决策环节。质量方针是指引监测站开展质量管理的“纲”,是建立质量体系的出发点,它对监测站内部可以明确质量方向,激励监测人员的质量责任感,对外表示出监测站领导的决心和承诺。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是质量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2.2.3 现状调查、对比分析
只有摸清监测站的现状和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合理选择体系要素。因为环境污染因子种类繁多,环境监测站监测对象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这表明了环境监测站建立的管理体系与其他实验室不同。
监测站要从站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出发,客观评价监测站人员结构、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确定现行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管理体系的需要;客观评价各类检测设备的现状及存在的薄弱环节,调研所属各部门承担的质量职责及实施情况。
2.3 管理体系文件化阶段
监测站应将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政策、制度、计划、程序以及各类指导书制定成文件,即形成管理体系文件。文件化阶段是系统建立管理体系的稳定阶段。
管理体系要从上而下系统建立四个层次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方面内容,这些文件形成了一个完整具有层次结构的文件系统。
质量手册是环境监测站的“内规”,是体系的高度概括,是纲领性的文件,位于体系的最高层次。质量手册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指南,阐明监测站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能分配,要为体系文件提供总体指南及索引,要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程序文件规定了本站质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程序文件应包含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内容,可以是管理体系的一个要素或要素中的一个部分或几个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相互关联的一组活动。
作业指导书位于管理体系的第三层次,是操作岗位的局部活动的细化规定。在环境管理体系中,不同岗位需要的作业指导书性质不尽相同。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展开和补充。
记录是体系文件的第四层次,是见证性文件,为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证据和可追溯性的手段,是系统建立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环境监测站来说,监测需要通过记录来进一步评价环境管理中各项硬性指标的达标情况和取得的环境绩效。
环境监测站的记录区别于其他体系之处在于:一部分监测站记录是和其他体系通用的,如文件控制方面的“文件清单”“文件发放记录”等,内审中的“不符合项报告”“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审核实施计划表”等,另一部分记录是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特有的,例如“监测原始记录”“监测报告”等。
3 结语
系统地建立监测站的管理体系,是新的质量管理观念,对监测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以预防为主,对质量体系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环境监测站自我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 CNAS-CLO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北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6,6.
[2]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