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摘 要: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我国牛肉生产中存在污染、卫生监测不当、假冒伪劣及质量控制方法不完善等诸多安全卫生问题,本组研究分析市售牛肉的安全卫生状况,同时从健全质量控制标准、加强質量控制意识、从源头控制牛肉污染、加强打击假冒伪劣力度等存在的四方面问题,进行解决措施分析。
关键词:牛肉 安全 卫生 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47-0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追求从温饱转向高品质生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本组探讨市售牛肉的安全卫生状况,同时提出解决措施。
1 市售牛肉的安全卫生状况
1.1 牛肉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引发市售牛肉的污染可分为三大类型,分别为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及物理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即为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指细菌污染,常见的污染牛肉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炭疽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等。其中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李斯特菌生长温度5℃~45℃,在冷、热环境中均很好的生存,不易被灭活,对市售新鲜牛肉及制品均有污染。2004年调研盐城市生牛肉中检出李斯特菌阳性率高达10%,严重影响了食用人群的健康[1]。化学危害,主要指的农药及兽药的残留。农药残留是指牛食用的饲料中残存农药,而兽药是指在养殖过程中,给予牛过多的兽药,导致药物残留在体内所致。或者在喂养过程中,应用清洗液和消毒剂没有彻底清除,而导致食材和器械上的残留;物理危害是指牛肉生产加工过程中接触了现场的污染物,如饰品、线绳、纸、塑料、木制品(货盘)等而出现的各种污染。
1.2 卫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售牛肉缺乏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部分检测机构缺乏高精专项分析仪器设备,多数检验工作还是依靠感官或者简单的检测方法进行。没有精准的检测仪器和规范的检测设备,析涉正规的牛肉检测程度是复杂及繁琐的,因此许多牛肉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检测后即上架,严重影响了市售牛肉的安全性。
1.3 假冒伪劣
大量假冒伪劣市售牛肉的存在,也是导致牛肉安全性下降的主要原因。2008年贵州的一个黑加工点,利用病死的猪肉冒充牛肉,以获得暴利。2006年江西吉安将病死的牛肉冒充安全健康猪肉进行销售[2]。部分黑加工点在瘦猪肉中添加牛肉粉、色素胭脂红、牛血,在肥猪肉中加入色素胭脂红、猪肉粉、猪血、盐等添加剂,以劣质猪肉加人工处理后的添加剂制成“牛肉”。这些假冒伪劣产品都逃避了正规的检验途径,知假做假,为了暴利而至人民安全于不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4 质量控制方法不完善
1.4.1 无统一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进出口牛肉频率的增加,目前市场上存在着无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国内市售牛肉涉及的检测标准有GMP、SSOP、质量追溯系统以及地方检测标准等多重检测标准,导致认证混乱,无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3~4]。
1.4.2 质量控制体系没有严格执行
牛肉质量认证方法目前还没有深入到市民心目中,养牛者认为牛无需通过检测即可上市销售,而普通老百姓也不在正规大商场或超市购买牛肉,可是考虑价格因素在小摊甚至黑加工点购买牛肉。不仅普通消费者不重视牛肉的检测合格,同时部分牛肉生产企业也没有坚定不移的质量控制概念,将企业申请质量认证体系作为企业生存的手段和宣传的目的,没有将质量认证的理念贯彻执行到牛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还是流于表明,应付检查,从而无法保障市售牛肉的质量。
2 解决措施分析
2.1 健全质量控制标准
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牛肉安全检验的法律法规有许多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管理条例》、《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为检测市售牛肉提供了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出台较早,对牛肉的质量标准要求太低,无法和国际接轨,无法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近年我们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确认HACCP体系的质量标准,结合我国牛肉检测标准进行质量控制[5]。
2.2 加强质量控制意识
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改变质量安全只是为了检查的错误想法,不再将质量问题当做食品健康的形象工程的错误认识。不仅要加强生产体系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参与生产的每一位员工都应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生产意识,在生产中的每一环节者严格把关,遵守质量安全标准,同时也要增加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将控制质量安全问题落于实处,将市售牛肉的安全性作为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
2.3 从源头控制牛肉污染
从牛苗的生长、牛厂的环境、肉牛屠宰厂的监督执法等各个环节进行牛肉污染控制。减少微生物污染,在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污染控制操作,防止屠宰后加工环节的二次污染。在牛肉生产的环节控制化学污染及物理污染。牛肉上市后不仅要按照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对牛肉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从出生、喂养、鉰料、生产环境、生产等多方面挖掘潜在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提高食用牛肉的安全性。
2.4 加大假冒伪劣牛肉的打击力度
农贸、质监、工商、卫生、城管等各部门需加大假冒伪劣牛肉的监管制定,从源头将假冒牛肉,劣质牛肉,病死牛肉扼杀住,防止这些假冒伪劣牛肉流入市场,落实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制假者及有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要求相关监察部门加强安全监管职能,各部门联合行动,控制质量,形成全过程管理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全民参与打击假冒伪劣牛肉,建立和完善投诉制度,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监督网络[6]。
参考文献
[1] 刘秀兰,顾振国.市售生牛肉中检出单核李斯特菌[J].江苏预防医学,2012,16(4):51-52.
[2] 刘红道,周志明,胡爱明.对一起贩卖瞒死牛肉案查处的休会[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1):50-51.
[3] 昝林森,郑同超,申光磊,等.牛肉安全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研发[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83-2088.
[4] 曹炜烛,郑丽敏,朱虹,等.GS1牛肉全程质量追溯系统框架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3):302-306.
[5] 刁恩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 黄友清,沈细钿.温岭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管理,2011,31(4):4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