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对党组织认识程度的归因分析

2014-11-06 13:30梁毳
新课程·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

梁毳

摘 要:“调查就是要解决问题。”从教师对党组织的认识程度的实际调研出发,运用归因理论及凯利的归因模型的研究成果,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分析,提出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努力定式为主要目标的内归因训练对策,以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归因理论;实际调查;归因分析;归因模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调查我院教师入党态度方面,64.43%的被调查教师表示将积极努力,争取入党,但也有14.29%的表示信心不足,4.76%的表示没意义,从来都没想,16.53%的表示无所谓,顺其自然。为此,基层党组织运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帮助入党态度不积极的教师调整其归因偏差,制订可行的方案,促其进行积极的内归因,焕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产生积极的行为。

一、调研结果分析依据的归因理论及归因模型

本次调研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全院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收回357份纸质问卷,另一部分是专对五年制专职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共收回22份纸质问卷。本次调查,共设计了16个问题,均设置了A、B、C、D四个选项,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式,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数据统计是由南区综合办公室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使问卷发放与结果分析分离,更有利于其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省略起见,以下文字中提到五年制专职班主任的调研结果时,统一用班主任代替其表述。对调研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海德的归因理论和凯利的归因模型。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解释。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44年在《社会知觉与现象世界的因果关系》一文中指出,应重视行为因果关系的研究,1958年,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又发挥了这一观点,提出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有理解周围环境和控制环境的强烈的动机,为此,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力图从因果角度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原因,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和外部原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认为,对行为成败归因的分类只限于内部和外部二因素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还应加上稳定性与可控性两个因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基层党组织运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其主观努力程度,进行努力定式归因,就一定能对教师的下一次行为选择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2.凯利的归因模型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ey,1921-2002),于1967年,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因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这三个范畴去认识。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本调研结果的归因应用的是单线索归因,利用此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导青年教师进行内归因,对于激励青年教师提高入党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调研结果的归因分析

海德认为,人们对成功或失败事件的归因主要有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内归因,认为是他人能力不足或态度不端正导致问题将无法解决;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境归因或外归因,认为是运气不佳或裁判不公等情境因素,只要这些因素被排除,则有可能取得成功。对问题究竟采取的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下一次行为的选择,因此,进行归因分析的目的是引导教师科学归因,发现自身存在的归因偏差,以调动其理论联系实际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1.内归因

内归因是指观察者预测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从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包括个体的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我院教师对以下问题的回答,采取的就是内归因的方式,这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自我努力感的多次归因训练,以促使其在下一次行为选择时,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秉持乐观、积极努力的态度,增强教师积极行为的动力,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1)当前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院教师的回答中,56.86%的教师认为,当前党员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个人主义严重。这需要引起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从内归因角度,帮助教师坚定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原因。全院教师的回答中,29.97%的教师是信仰共产主义,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只有22.97%的教师是为今后工作生活提供很多机会。说明将近三分之一信仰共产主义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积极的带动作用,帮助五分之一以上的教师,从内归因分析出发,去端正入党动机。

2.外归因

外归因是指观察者预测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从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海德认为,人们在解释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倾向于外归因,认为只要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被排除,则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以下问题,我院教师采用的就是外归因方式,但这些问题情境的排除,则需要从调动这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才能使之得到解决。endprint

(1)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的方式。全院教师的回答中,34.17%的教师认为是通过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种培训的方式系统学习党的理论,比班主任低了40.83%,44.82%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的方式,比班主任高了25.82%,只有9.8%的认为是通过学习专业书籍的方式,而另外的11.2%则认为平时忙,很少涉猎。这需要教师克服外归因的倾向,多从自我努力程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班主任的回答中,3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党组织考察标准高、时间长、程序严,比全院教师高了8.35%;27%的认为是入党受约束,不自由,以及政治学习太多;13%认为是不为官不入党,比全院教师低了15.01%,这与其他同类调查相比(50%以上非党员表示出了入党积极性不高,也有认为“入党受约束,不自由”;“不为官不入党”;“党费缴得高”),所占人数较少,一定程度上说明我院被调查教师的入党动机是较社会普通水平要更积极向上,这也从一定的角度说明我院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扎实深入的,也说明被调查教师对党组织的调查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3.内外归因相结合

(1)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途径。全院教师的回答中,35.85%的认为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种培训是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途径;16.25%认为是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途径比班主任低了6.75%;26.89%认为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的途径这比班主任高了8.89%;21.01%是靠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这比班主任高了15.01%,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更高些,这是可贵的,也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2)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建议。统计结果表明: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的建议中,70%认为应从完善外部监督、考核制度方面加强;30%认为应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这需要引起基层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监督、检查、考核、任命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

综上所述,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与环境即主体与客体,它既是一种主体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环境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成为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运用归因理论和归因模型的研究成果,去认识、分析、调节青年教师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为,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以促使其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入党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表现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青年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途径之一,只有史论结合,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面对和解决现代教育问题,为此,构筑信息化的文本研读平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下外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例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归因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研究
归因理论下的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分析
中学教学中开展归因训练的实践探究
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归因视角下公众参与邻避事件的动机及治理
基于情感倾向的在线评论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基于归因理论的顾客网上重复购买意愿研究
浅谈归因理论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