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理念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014-11-06 13:21姚荣福
新课程·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历史教学高中

姚荣福

摘 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能力,如学习、动手、合作、沟通、组织、运动、分析论证、口头表达、写作等,但是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题能力,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这样下去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在21世纪建立创新型国家是非常不利的。而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真正以学生为中心,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除了考试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更加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高中历史的各个专题史内容,为开展类似于综合实践课模式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实践证明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理念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实际上也是不难操作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高中;历史教学

为什么要以综合实践课的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这是由我们现行通常的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和综合实践课教学方式的优点所决定的。

那么我们现行的大家普遍都在进行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缺点呢?

首先,传统教学过分以老师为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采用“满堂灌”,每节课都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以机械练为主,重显性目标的实现,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强记,进行模仿训练。过分注重双基知识的落实,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总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传授者,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课堂教学的“接收器”。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老师的“复制品”,而全体学生成为教学这条流水线的统一”制成品”,完全缺乏个性,只会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

其次,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功利化,完全是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考试要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要分数不要能力。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学习什么都没有学到,只学会如何解题,怎样获得各种考试的高分数,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如何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对国家的发展没有半点益处,钱学森之叹的实现只会遥遥无期!

再次,传统教学方式一考定终身。评价一个人行不行就看考试的分数怎么样,分数高就是人才,根本不考虑学生除学习考试以外的其他能力,也因此埋没了很多人才。

综合实践课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刚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没有的:

第一,综合实践课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课教学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协调、配合、指导、帮助,提供评价的标准,推进课程及时完成,完全处于配角的地位。

第二,综合实践课教学更重视能力培养,更重视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实践课教学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出发,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把观察、手工制作、访问、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比方说: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资料收集、团结协作、整理资料、论证写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评价不仅看结果,更看重过程性的评价。不会只看一个方面的评价,更会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有许多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们的其他能力很强,比如上述能力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很强。这种情况就好像有的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能力不行,但他的美术、音乐或体育能力很强,这些科目里也有可能是某一方面能力很强。比方美术有中国画和西洋画,人体和花鸟虫鱼,各有擅长,音乐和体育能力也类似,一个人不可能擅长所有东西。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综合实践课教学方式远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大力推广综合实践课教学方式,让更多中国学生受益。

那么综合实践课教学应该怎么开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呢?我认为并不难。下面我先把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流程介绍一下: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立活动主题。

2.明确工作目标,制订活动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步骤。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3.建立研究小组,确定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各个任务分别由哪些学生负责完成。

4.组织实施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做实验、收集资料(上网百度和去图书馆查找)、访问专家学者、整理资料等,这些工作都要专人负责,及时完成。

5.论证写作,成果交流和展示。对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汇报材料。展示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报告、论文、读书报告、项目设计书、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展示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刊物、制作网页、表演等多种形式。

6.反思评价。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即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学生有多种能力,应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更应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就算结果失败,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总有值得赞扬的地方,不可能一无是处。

从上述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流程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应该是不难借鉴的,我认为高中的历史专题史教学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素材。下面我根据这个流程以现代中国的外交这个专题为例示范一下如何开展综合实践课的教学。endprint

首先可以让学生仔细通读整个专题的课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提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学生读完这个专题后很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建国初、70年代、新时期)分别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2.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各有什么含义?

3.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为什么“一边倒”?后来是怎样一步一步突破这个政策的?突破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突破有什么意义?

4.建国初的《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70年代的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新时期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上述重要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来龙去脉怎么样?分别有哪些意义?

5.还会有学生提出:美苏冷战是怎么回事?二战后,美国是如何支持台湾,反对新中国的?联合国是一个什么组织?尼克松是一个什么人?乒乓外交是怎么回事?周恩来对中国的外交有哪些贡献?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怎么回事等等有意义的问题。

然后经过师生讨论,并根据课程标准选出上述前四个问题来进行研究,第五个问题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完成。这样既能完成课标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改变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包办过多的状况。

其次,确定好研究课题后,应及时建立研究小组。现在的班级教学一般独有四个组,每个组有10人到12人,上述前四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分配给四个组,一个组一题,或者由四个组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研究。当然也可以重新建立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搭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视情况适当干预,让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适当的

任务。

再次,研究小组建立后,开始展开研究。再次让学生细读课本摘抄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对书上语焉不详的事件和人物可以让学生课下上网搜索相关的文本、图片、影像资料,并做好摘录。还有不懂可以问老师,甚至是专家学者。

最后,汇报交流,及时评价。让各个研究小组把收集的各种摘录分门别类整理好,并根据各个小组的问题整理成文,或者做好演示的幻灯片。做完这些后,由四个小组推举代表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由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给予对方恰当的评价,老师再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做总结性评价,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给一个分数或等级了事,从而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这种学生的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在学校内展览,供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学生最终不仅获得了比课堂教学还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主学习、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论证写作、动手(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学生再也不会觉得历史学习是一个只需要背的科目,是一个无聊的科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可以记住很久,不用说能容易地应付那些考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获得的研究方法受用一辈子。

我认为现行高中历史课本各个专题史的内容,不论是大专题还是小专题,甚至整个必修都可以用这种模式来开展教学和学习,而且我认为高中各门课程中,也许思想政治课也能用这种模式来开展。这种方法学会,我认为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对历史老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帮助巨大,至少对我来讲,开展历史专业的课题研究应该不是很大问题。

参考文献: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历史教学高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暑假综合实践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