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英译《长恨歌》中的后殖民翻译思想初探

2014-11-06 17:51叶琳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英译本长恨歌

叶琳

【摘要】作为众多英译本中的佼佼者,许渊冲的《长恨歌》英译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以及原文诗体。他的一些翻译思想和策略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极为相似,目的都在于保留本国文化,抵抗文化交流中的弱肉强食现象。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思想 长恨歌 英译本

一、许渊冲及其《长恨歌》英译本

作为传统古典叙事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佳作也开始被介绍到西方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对《长恨歌》进行英译便成为了众多译者的首要选择。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穷其一生力求将中国古典名著、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致力于“以诗译诗”,在努力保持原作文体的基础之上,用一种诗意的语言让西方世界品味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独特韵味。许先生的《长恨歌》英译本首现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许渊冲发表了题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的评论性文章,对三位国外译者Herbert A.Giles,W.J.Fletcher 以及Witter Bynner的《长恨歌》译本进行了评论,并在其后附上自己的英译版本。与在此之前的英译本不同的是,许渊冲的《长恨歌》译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中所蕴含的众多文化意象,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语言现象,比如数字以及韵律。他所使用的一些翻译方法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所提出的“杂合”“异化”等翻译策略极为相似,强调“求异”以及“保留源语文化”,其目的都在于将本国文化向外传播,尽量抵抗文化交流中的弱肉强食现象。可以说,许渊冲《长恨歌》译本中所展示出的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殖民翻译思想不谋而合。

二、许渊冲《长恨歌》英译中的后殖民思想分析

首先,对于众多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词汇,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证译本对目标读者具有可读性,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词语的文化信息。

比如,原文第104句“蓬莱宫中日月长”中的“蓬莱”。“蓬莱”在中国文化中其实指代的是传说中的三座有仙人居住的仙山之一,而关于“蓬莱”的神话传说实际上只存在于中国的特有宗教“道教”之中。故此,“蓬莱宫”其实暗指的就是道教中的仙境。所以,“蓬莱”一词不仅传达了文化信息,实际上也反映出在原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即唐代,道教的盛行。在许渊冲的译本中,“蓬莱”被英译为“Fairyland”,而非简单直译为“Penglai Isle”。直译为“Penglai Isle”虽然在字面意义上传达了原文,但原词的实际含义,即仙山,却被完全忽略了。译为“Fairyland”,此词虽然对于“道教”这一信息的传递上有所缺失,但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基本含义,即“the place where the immortal live (不朽者生活之地)”,却与中国文化的“仙人居住之地”不谋而合。在此之前,“蓬莱”曾被外国译者译为”the Blest”,bless意为“祝福、保佑”,在英语中有一定宗教意味,即基督教,如“God bless you!”。简单的将“蓬莱”译为“the Blest”不仅没有传达出原文的基本含义,同时还粗暴的道教转化成了基督教。当然,这种译法可以被看作是外国译者在两国文化交流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归化策略。但与之相比,许渊冲的译法无疑既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源语意像进行了保留。

其次,许渊冲的《长恨歌》译本对原文所包含的许多数字意像也进行了保留,这种对数字直译的方法与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异化式翻译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在于将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在中国,人们常常把数字与某些特定的文化含义联系到一起,而这些文化含义往往起源于历史更为久远的一些传统习俗或是宗教信仰。例如,原文第8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的“六宫”,以及第37句“六军不发无奈何”中的“六军”。

数字“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吉祥好运之意,在传统道教理念中就有着“六六无穷”的说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化中,数字“六”并没有这样的寓意。在许渊冲的《长恨歌》英译本之前,外国译者在翻译此句之时通常都采取了意译以及归化的翻译策略。比如,H.A.Giles将第8句翻译为“And among the powder and paint of the harem her loveliness reigned supreme.”,第37句被译为“The soldiers refuse to advance; nothing remains to be done…”。这种译法虽然使其可读性得到了保证,但无形之中却也让目的语读者完全忽略了数字“六”所代表的异域文化。与之相比,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本完整的保留了这些数字,“六宫”译为“six palaces”, “六军”译为“six armies”,虽然目的语读者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质疑为何是“six palaces” “six armies”而非“seven palaces”“seven armies”,诸如此类。但其实也就在无形之中鼓励了目的语读者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对原作的文化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长恨歌》译本在确保译作通顺易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他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所提倡的翻译方法极为相似,其目的都在于保留原文中的本国文化意象,极力抵抗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的消解。如今,中国仍然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弱势地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情况之下,将后殖民翻译理论应用于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无疑对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Giles, Herbert A.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 D.Appleton And Company, 1923.

[2]吴文安.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译本长恨歌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长恨歌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