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走出实施“三维目标”的困扰(上)

2014-11-06 08:48天立
师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态度价值观

天立

“三维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和重要核心理念,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各类教师的培训中,它被其倡导者视为体现了教育思想进步和价值追求,也被异议者视为引发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肇因。之所以会引发歧义和争议,根本原因是在实践中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混乱。为此,本文将就“三维目标”这个概念的创生演变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深化教师“充电”过程中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一、“三维目标”之说溯源

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先是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具体目标。接着又在“课程标准”部分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但仔细审阅以上这两段文字就会发现,在《纲要》中根本不见“三维”也没有“目标”的字样和提法。而且从文本的逻辑结构中也可以看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高于目标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三维”的说法,首现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其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部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但这段文字只是将这三方面概括为“三维”却也没有与“目标”一词联结,而且明确指出 “三维”是设计课程目标的思路。2011年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这句话修改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在表述上以“方面”回归取代“维度”,保持了与《纲要》表述的一致性。从“三个维度”变成“三个方面”,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以修订课程标准之严肃和审慎,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值得思考的玄机。

将“三维”与“目标”联结在一起,笔者认为可能是深受《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由于这种分类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内容多有相似相通之处,于是乎类比于教育目标分类将其冠之为“三维目标”。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实质上是对教学目标的分类[5],而且这种分类最大的局限是它并不能告诉我们“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智慧能力的本质又是什么?”。皮连生等人在2000年就提醒道,“当我国教育学界普遍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指导教学时,我们不得不指出,该分类系统的另一局限是它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如果看不到这个局限性,则可能导致滥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危险倾向”[6]。令人遗憾的是,“三维目标”滥用的情况被皮连生不幸所言中。

从文献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三维目标”并不是正式的说法,更不是科学界定的术语,而是在课程改革推广实施过程中、在新课程理念传播和培训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共同创生出来的话语。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句话的缩略语或出于交流表达方便的简称。但“三维目标”流传开来后,倡导课程改革的专家立即将其奉为至宝,将其提炼上升为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亮点,甚至乐观地认为“三维目标”落实之日,就是“应试教育”崩溃之时[2]。面对各种关于对“三维目标”的批评和质疑,许多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设计者和积极认同者,并没有从课程理论上对“三维目标”的内在逻辑性和理论完备性上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辨析,而是从维护新课程改革合法性正确性的立场出发,对“三维目标”做了大量的辩护和自圆其说的诠释,不恰当地将其上升为“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是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根本诉求[3]”的高度,并被视为“构成我国有特色的三维课程目标”[4]。由此“三维目标”获得体现新课程价值追求的绝对正统地位,许多教师包括一些教研人员甚至直接把它当成教学设计及至教学评估的依据。

二、从“三维目标”到“三重目标”的转换

有学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认为 “三维目标”的本意是课程总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在解释课程标准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离开了这个特定语境,就有可能产生歧义[7]。但不幸的是经过多重的演变与诠释,“三维目标”在众口相传中不由自主地脱离了“解释课程标准这个特定的语境”。“三维目标”最大的问题是内涵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使用“三维目标”这一说法时,或是当作“三维课程目标”、或是当作“三维教学目标”,还有人甚至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同在一起用。从特殊语境走向普适性,意味着“三维目标”进步意义的终结,实事上导致了“三维目标”流行之日,就是教学乱象频生之时的困境。

多年来,很多学者对三维目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杨九俊认为,“三维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抽象程度上的差异,把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韩国海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是根据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特别是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特点展开的,而不是把“三维目标”当成具体教学设计及至教学评估的要求[9]。陈志刚则深入分析了“三维目标”被误解为教学目标的原因,以及这种认识对教学的危害。一方面是中小学教师和高师学科教学法教师习惯于以教学论的视角,解读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二是长期以来,教师的在设计教案过程中,多是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种误解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造成课程实施出现许多异化现象和课程教学的低效[10]。

从根本上说,“三维目标”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课程总体目标。强调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全面的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传统教育目标的三级层次依次是“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而未来教育新三级层次目标是传统教育目标颠倒形式,即“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12]。并且强调“未来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13]钟启泉教授对“三维目标”也有比较清晰的界定:“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4]。仔细分析,同样可以看成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而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出发,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结构的均衡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来实现的。

现在我们质疑“三维目标”并不是否认其所包含和表达的先进理念,而是针对“三维目标”被当成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误导的情况,力图进行匡正和纠偏。而且由于“三维目标”所传达的理念被教师广为接受,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重构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内涵。为了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应该从学习“完整知识”,而不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三维目标”,实现从“三维目标 ”到“三重目标”的意义重构。

所谓“完整知识”是指所有的知识都是完整的知识,是有力量的知识,是鲜活的智慧性知识。“完整知识”是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信息的统一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熔铸在一起的。知识首先产生于个人情感体验与情境需要以及过程方法的运用与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过程与方法,也离不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驾驭。同时,知识的重新获取过程也必然是获得过程与方法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们要死记硬背的一堆符号,而是让他们掌握活化凝固在知识中的经验和智慧。因为我们已经获得的所有知识包含并浸透着先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智慧和劳动。因此,所谓“三重目标”就是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开始进入,深入到对其“过程与方法”感悟理解,进而对其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所以“三重目标”的教学是有深度的教学,是有穿透力的教学,是学习“完整知识”的教学。

具体就某一个知识或经验来说,共有三重层次。第一重是以符号表达的基本信息,第二重是生成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智慧,第三重是体现着个人对世界根本看法的价值观。印刷在教科书上的公式、定理等所谓“知识”并不是知识的本体,而只是记载知识的符号,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独立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东西,而是隐藏在知识技能的本体之中,并共同构成知识本体。所以,真正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必须先从记载知识的符号信息开始,经由(1)达成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2)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过程与方法”体验生成的能够驾驭的“过程与方法”[16],最终直抵与激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对知识本身的力量、美感、惊叹而产生的高峰体验。即倡导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7]。

比如教学生学游泳,关于游泳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写在书上或是由教师口授给学生,但学生只有在水里不断的“扑腾”中,才能够体验并掌握游泳知识与技能背后的“过程与方法”并把它变成自己拥有的“过程与方法”——游泳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受掌握了这种“过程与方法”并能够娴熟驾驭“过程与方法”的那种美妙、由心底发出快乐的情感体验。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把前人凝固在知识符号中的经验智慧释放出来,把前人的经验智慧变成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智慧也就是个人知识,变成个体自己可随时提取运用的活的经验智慧。因为让人真正受用终生的不是那些符号知识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在价值,是其内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个“核”才是人终生的素质,也就是你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出发,教育目标是“三维”的,涉及知识技能、过得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领域,从三个维度构筑了“完整的人”发展的立方体结构模型。从学习“完整知识”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是“三重”的,依次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重层次,构筑了“完整知识”学习的“三重目标”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区别“三重目标”与“三维目标”的不同,关键在于如何认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以及如何实现这三维上。在“三维目标”的视界下,教师们常常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当成是独立于知识与技能的另外两个维度,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对三者是做加减法的平衡,在三个方面做延伸拓展,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掌握弱化”的问题与担忧。正如王策三所说,“三维目标”看起来也包括知识目标,但实际上经过“三分天下”,分散、削弱了知识的基础和主轴地位[18]。在“三重目标”的教学观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表现出来的三重不同层次,是由外向内的深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教学活动也只有达到“三重目标”的境界,才会确非不是轻视知识之举,反而是重视知识教育之策。[19]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从达成“三重目标”正是着眼于“完整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着眼于“为了每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呼唤“三重境界”的理想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虽然在宏大,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每一节课堂及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具体来说,就是要思考如何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和理念通过具体的每堂课来落实好和完成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关键是思考“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去?”[15]

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那些表征知识的表层符号,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蕴藏在知识其中的生存智慧,即新课程强烈呼唤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理想状态。从“三维目标”走向“三重目标”的转换,呼唤三重境界的课堂教学。

三重境界的课堂教学不是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之外去寻找和进行过程与方法(学习方法)维度的教育以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教育)维度的教育。而是充分开掘知识本身这座富矿金矿,让学生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经历知识发现生产的特殊情境和过程与方法,深刻把握隐藏在符号规则背后的价值追求、精神力量和意义表达,让自己的身心充分体验理解掌握知识后,知识本身带给人的那种敞亮精神的愉悦、洞烛幽微的酣畅、窥探奥秘的震撼、智慧启迪的满足以及审美高潮的陶醉。简单一点说,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形式、理解知识的由来、启动心智的感应,把公共知识变成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和智慧,并且因此产生深刻而持久地追求知识热爱真理的情感与态度价值,由此打通知识、经验、生活和生命的联系。

在三重境界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外在于知识本身之外的情感,而正是来源于知识本身的吸引以及由于对知识的深透理解而产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等心理体验。以往教师们为了在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在知识本体之外进行延伸和拓展,然后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有老师在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上深挖和拓展,把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把学生讲得泪眼婆娑。过后我就问这个老师,这篇文章是什么感人,哪里感人?她说是故事感人,人性感人。我说你说的不对,“不是故事感人,而是文章感人、文字感人,是文字写出的故事感人,是文字把这个故事呈现给你,你实际上是被文字感动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重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在内心自然生发出对母语的热爱感以及由于学会欣赏文章而产生的满足感。这些才是三重教学目标要追求的更深刻更持久更打动人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欧阳代娜在谈及自己多年执教和阅读《岳阳楼记》的经验和体会时就说,未能向学生讲清作者的思路,学生没有能梳理出作者构思的过程,不知道这个名言佳句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仅仅来自文本所表达的信息,也决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次,更重要的是来自知识内核或内在价值的能量释放。(转下期)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态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