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感情的培养

2014-11-06 18:24:39王桂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0期

王桂萍

摘 要: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形式的引导者、领路人、集体最初的核心,他的情感的教育是其发挥所有作用的基础。如果一个班主任没有处理好他和学生的关系,二者之间培养不起融洽亲密的感情,那么以他为导索的班集体也不会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达不到班级教育的目的。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关键词:情感关系的尺度 “冷与热” “粗与细”“宽与严” “疏与密”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34-01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形式的引导者、领路人、集体最初的核心,他的情感的教育是其发挥所有作用的基础。如果一个班主任没有处理好他和班里学生的关系,二者之间培养不起融洽亲密的感情,那么以他为导索的班集体也不会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达不到班集体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由“严管教育”变为“情感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认为师生感情培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尺度。

1 “冷与热”的关系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往往都是满怀热情、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班主任更应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感化了很多孩子的心。但也有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这孩子这样呢?我多关心他呀,他怎么一点变化也没有呢?

我觉得这时就是老师冷与热的尺度有所调整的时候了。对于某些一直是在“热情”关注之下的学生,“冷”他一下也无妨,“热”的太多往往会不被学生珍惜。

当然,老师的冷是应该适时适量的,长时间的冷是师生感情的最大“杀手”。尤其是对于一些习惯较差,长时间改进较小的后进生,对于师爱非常敏感,每当他们缺少关爱时必然会表现出焦虑不安、厌烦、疏远,班主任对“冷与热”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运用中一定要处理好。

2 “粗与细”的关系

有一些班主任,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具体的表现就是班里学生的任何事情,一律亲管亲问,细致了又细致,生怕有所疏忽而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教师是“保姆”型的,细字当家,带出来的学生往往依赖性较强,对自己约束力较低。

初中阶段的孩子普遍有一种与成人“捉迷藏”的心理,不是那种故意与人作对,而是他们既渴望成熟,并要求周围人承認他们是成人,反对别人把他们归于儿童。但实际上他们又没有感到自己是真正、够格的成年人。这时自主意识的发展又使他们不断的产生这类思考,形成了渴望独立自主与受到成人的管教的矛盾。愿望暂时不能达成和生怕成人知道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自己的秘密,不愿与成人沟通而显得躲躲藏藏。这对于在工作上事无巨细,包抓包揽的那类班主任是非常不利的,老师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对你隐藏更深,距离更远。

当然,我这里谈到的“粗”并非简单的放手,而是“粗与细”的巧妙结合:粗的外观使学生心生亲近,不去特意设防;细的观察让老师“成竹在胸,运筹帷幄”。工作中有粗有细,相辅相成,自然游刃有余。

3 “宽与严”的关系

大家公认的一种观点是“严师出高徒”。严格,体现着老师的责任心与爱心,也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和睦大家庭的必要手段。而学生也大都明白严格是爱的道理。但是我国还有一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更何况是还未成人的孩子!初中阶段的孩子犯的错,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班主任是无论大小轻重,一律从严处理。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震慑作用,但这种威慑并不能“一劳永逸”。当威慑因孩子无意间地一个又一个错误冲刷得越来越淡时,“严”可能也就因此丧失了它存在的土壤而不起作用了。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也就是教育的客体,会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从最初的畏惧心理,害怕和疏远班主任,发展到后来对班主任的不信服,甚至通过故意给老师出难题表现自己的特殊,即产生逆反心理。虽然这只是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心理现象,但思想决定行动,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不会与老师产生感情。因此,在相当多的时候,班主任更应该让孩子感到宽容,感到在老师那里会有理解和原谅,从而产生一种遇事向老师倾诉的愿望,充分利用人们交往最容易产生感情依赖的手段—— 语言交流,使学生从主观上产生倾向,愿意接近老师,为师生感情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无论是宽还是严都应有理有度,分时分人。特别是在某些时候,单纯的严和宽都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实施“宽与严”的尺度。选择时机将二者相互转换,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疏与密”的关系

人是感情动物,班主任同样摆脱不了感情用事的现象。对于一个四、五十个学生的班集体,班主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感情,把学生分成几类:与自己性格接近而又听话的自然就喜欢,愿意接近;由近及“密”,在主观上形成宠爱这些孩子的倾向,在习惯上则有先表扬、后批评好孩子的行为。而班里经常会有另一些与班主任性格大相径庭、行为习惯又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苦口婆心面前仍改变不大。久而久之,令人想起就头疼、看见就生厌,因“厌”而疏,在主观上产生疏远的倾向,在习惯上则有或者不闻不问,或者抓住所有时机对其批评。学生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老师的“疏与密”,感触尤为深刻。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公正的因素有很多:前者会恃宠而骄,甚至骄气日盛;后者会自动躲避老师距离愈远。一近一远,与教师的感情也是相对成比例的。从班主任的角度看,则会因为主观上的看法采取不同的态度,不自觉地有了“疏与密”的差别,而不能公正地处理好班级事物,产生不了与班集体大家庭的融洽感情。

班主任和学生感情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做为一个合格的有心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抓住培养与学生感情的契机,能为自己形象的树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孙学策.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