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阳,欧阳桦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我国现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速城市化发展促使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包括横向的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和纵向的建筑两极延伸,城市郊区的空间拓展是城市横向用地面积增加的最直接方式。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美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当下新城市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借鉴俄亥俄州大学框架规划经验,并以重庆龙盛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平衡城市空间与自然协调发展命题下的景观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框架这一策略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建筑阶段。现代主义的消亡标志市场走向多元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自我表达为核心的主张不能定义与诠释城市走向。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创伤要求人类发展走向可持续、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此种背景,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前行的基础元素,成为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先行者查尔斯·沃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教授给出景观都市主义核心思想:“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其中一层含义明确指出景观以载体的形式介入城市结构,成为组织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必要手段。景观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扩充和发展(图1)。
图1 景观与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即为一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斯坦·艾伦(Stan Allen)说:“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如此可得,该主义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哥伦布市是俄亥俄州政府所在地,位于俄州中心地带。俄亥俄州立大学坐落于哥伦布市。
俄亥俄州立大学面临可持续发展、资金减少、厂房空间老化等日益增多的挑战,因此依靠多方面密切合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建立校园与社区可持续关系的愿景产生。俄亥俄州立大学框架其目的就是通过环境框架激活城市行为与城市功能。此目的定义了该框架——自身作为设计的框架,同时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框架,最重要的是自身作为随时间变化的框架(图2)。
图2 俄亥俄州立大学框架规划策略
该框架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多尺度的结构体系。其指导原则是建立一个灵活性的机制体系,实行全面的跨机构的平行功能原则。将其全面应用于学术与研究设施、艺术、体育竞技、休闲、健康科学、居住生活、开放空间、交通和停车、能源与设施以及可持续性。框架自身作为一个集中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城市的公共核心(图3)。
图3 框架作为城市公共核心
该框架联系其他城市走廊,如河流与文化街道,重新定义了“场所”和“秩序”。框架自身的发展性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提供了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我国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郊区扩展模糊性增加——原有城市肌理的消失、山水格局的断裂、建设项目的未知、不切实际的摊大饼、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尺度的失衡。这种城市空间与自然难以对话的局面违背了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城市需求重新建立对话关系。俄亥俄州立大学框架规划正好为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框架的借鉴。
必须指明的一点是,景观都市主义的诞生源自解决后工业城市问题以及相应社会危机,在处理社会问题层面上具有针对性,但是在城市意象塑造上具有广泛的可借鉴性。我国现处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欧美国家后工业时期在城市表象上具有不同之处,我国城市蔓延之际城市中心依旧保持活力,功能多元、结构复合、多核心发展体系、高密度人口等现状为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带来更为深刻和复杂的挑战。
基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盛片区中部,西临龙岗山,东临长江支流御临河,总体规划面积150公顷。
设计重点在于对基地混合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与城市景观的相结合,通过建构一系列以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框架,鼓励开放空间、公共领域、生态系统的形成,同时群体多样性的空间体验被建立。景观作为一种媒介能够随时间而变化、转化、适应和延续,与现代都市化进程有相似性,适合分析城市发展。设计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景观媒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具备包容性和可变性的框架(图4)。
图4 龙盛副中心城市设计总平面
基地自身景观优势与两江新区定位对立统一,设计有效表达所提倡景观作为城市结构的思想。首先确定结合场地自然特色的开放格局。公园系统沿“T”形空间足迹展开,滨水区作为低强度开发的生态绿地,山体作为生态廊道。其次建立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核心开发集群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增强与市中心区的联系。再次采用混合用途土地利用开发方式。不同用途的融合促进与相邻相互合作,减少开发碳足迹。最后将景观作为功能工具。开放空间被设计为集水景观,在基地上收集并通过生态过程处理所有雨洪。设计促进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生成。景观将所需大面积的栖息地需求包含其中,包括湿地、草地和林地(图5)。
图5 龙盛公共空间效果表达
景观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框架,是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贯彻到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一种探索,是提倡景观先行的一种设计模式。它充分利用景观自身作为弹性结构的优势,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龙盛副中心城市设计项目也是对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一个学习过程。当下,景观作为框架并非城市空间发展的唯一模式,但确实是一种可实施的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应该提倡政策督导与公众参与共同促使顺利落实。
[1]詹姆斯·科纳(美).地形流动[J].李璠,译.世界建筑,2010(1):17-21.
[2]詹姆斯·科纳(美).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周波,柏景.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J].规划师,2007(4):10-14.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刘静.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J].中国园林,2004(6):18-20.
[6]王建国.城市设计[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