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2014-11-06 09:25张丽华赵连成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步行偏瘫下肢

张丽华 赵连成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第一疗养区理疗科,266071)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张丽华 赵连成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第一疗养区理疗科,26607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01医院2012-02—2013-02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步行能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并全面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的改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卒中;偏瘫;康复;步行;治疗效果;减重步行训练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上升,脑卒中属其常见类型之一。存活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运动障碍,对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选择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式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关键[1]。本研究共选取本院2012-02—2013-02收治的100例脑卒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采用常规训练加减重步行训练,现将康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0~78岁,平均(60.2±9.7)岁。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并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确诊。瘫痪肢体:右侧49例,左侧51例;发病类型:脑出血23例,脑梗死77例。2周内患者生命体征均呈稳定且正常状态,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存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大于8分,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颅内压等药物应用,待患者神经、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展康复治疗,加强对症支持。

1.2.1 对照组 采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Bobath技术包括控制关键点、反射抑制模式、站立与频行、上下台阶训练,并向体位转移、步行训练转换,完成各项常规治疗,30 min/次,1次/d,以12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仪开展训练,依据患者偏瘫程度对训练程度加以把握,训练计划通常为:重量初次减重为患者体质量的30%起,设置为0.2~0.5 m/s运动平板速度,可依据机体恢复情况,对平板速度和减重量酌情调整。30 min/次,1次/d,以12周为1个疗程。患者有疲劳感时,可行间歇性训练,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1.3 指标观察 ①采用Fug1-Meyer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②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③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1)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治疗时间 FAC评分 FMA评分 MBI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1.0±0.3 13.6±7.2 26.0±5.2治疗后 3.1±0.3* 33.7±8.7* 44.6±5.8*对照组 治疗前 1.0±0.3 12.7±6.4 25.6±5.2治疗后 2.2±0.4 20.6±6.3 35.4±4.5

3 讨论

偏瘫以偏身感觉障碍或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卒中后偏瘫占有较高病发比例,使患者生活能力显著下降,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3]。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并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是临床康复治疗的重点。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患者肌张力、肌肉收缩力控制,增加下肢负重等常规康复疗法,可使患者运动功能改善,但早期整体步行练习尚未强调,未达到改善患者步态的效果。应用传统辅助器具虽可开展下肢负重训练,但较难矫正患者步态,易诱发综合征。

减重平板训练仪通过悬吊系统的应用,使患者身体重量减轻,下肢负荷降低,并与电动路步机配合,促使有节律且重复的步行活动产生,实现平衡、迈步、负重相结合的步行训练[4]。为强制性使用理论、运动控制动力系统理论、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结合而成[5-6]。本次观察组应用减重步行训练,结果显示,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可使步行能力显著改善。减重平板训练仪可使下肢负重减轻,躯体平衡能力改善,避免发生异常运动模式,加快恢复患者正常步态,使步行能力显著提高[7]。且减重步行训练具有较高安全性,患者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从而使步行训练的恐惧及紧张心理消除,提高了医疗依从性,为机体康复提供了条件。并可减少医生工作量,进而使其将精力投入到整体医疗中,促使工作效率全面提高[8-9]。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下肢运动能力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原因为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的基础上,使肌肉萎缩减轻,对肌肉面积和容积有维持效果,使下肢运动能力得以维持。步态改变、步行能力的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的增强,综合改善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预后较为理想。

综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步行能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并全面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的改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李迎光,李志君,李小军.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1):160-162.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3]Sousa CO,Barela JA,Prado-Medeiros CL,et al.Gait training with partialbody weightsupportduring overground walk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a pilot study[J].J Neuroeng Rehabil,2011,8(24):8-48.

[4]闫焱,来永彩.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3-64.

[5]沈怡,万新炉,潘翠环,等.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6):357-360.

[6]卞美娟,张紫娟.多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0):90-92.

[7]Hesse S,Werner C,von Frankenberg S,et al.Treadmill training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3,14(Suppl 1):S111-S123.

[8]伍少玲,马超,曾海辉,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08-911.

[9]王文清,晁志军,柴叶红,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49-52.

2013-11-21)

1005-619X(2014)03-0221-02

10.13517/j.cnki.ccm.2014.03.015

猜你喜欢
步行偏瘫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