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巍
梨树县万发镇东万发村的郑永成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的永成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00公顷玉米,其中有100公顷是每公顷花1.2万元流转来的。他将这些地全都种上了国产良种“利民33”,还用10公顷地参加了“综合技术服务产品”实验。
10月9日,国家农业部、省农委、省农科院组成专家组,对品种及项目的增产效果进行了实地测产。上午10点多,记者随专家组驱车来到郑永成实验田的地头。秋风瑟瑟,专家们却热情高涨,穿上工作服、提着钢卷尺就钻进了玉米地,他们要在这10公顷地里随机选择3个点,每个点量出1分地,也就是十分之一亩,割出界限,扒下玉米棒,装袋背出来。郑永成招呼几个村民拿着镰刀和袋子进去帮忙。
一袋袋玉米棒背出来,查棒数,称总重,计算出每穗玉米的平均重量,然后随机拿出20穗,搓下籽粒称重,用仪器测出含水量,经公式计算亩产量。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忙碌,3个点测得的平均亩产为1033.04公斤。
郑永成笑着算账说:“按照这个产量,每公顷能打1.5万多公斤,也就是俺们农民习惯说的3万多斤,咱先按每斤九毛钱算,能卖2.7万元钱,去了1.2万的租金,再去了7000多的投入,比种其它品种多挣2000元钱,200公顷就多挣40来万啊!”
为了保证测产的科学、客观、公正,一行人匆匆吃罢午饭,下午3点多钟又驱车赶到了榆树市环城乡胜利村孙立华家的地头。地头玉米秆上挂着“综合产品展示田”的牌子。专家们跳下车,按照同样的程序忙活起来。
孙立华用18公顷地跟吉林未名种业有限公司签了“综合技术服务产品”实验合约,由未名种业进行种子、肥料、农药、技术指导、收粮服务集约化经营,保证签约户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秋后算账孙立华再付给未名种业7000多元的成本。
临近5点钟,3个点的测产结果出来了,平均亩产为1017.36公斤。一位专家拍着孙立华的肩膀打趣说:“这13万元你赶紧掏吧。”
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二级研究员、玉米栽培专家王立春兴奋地说:“未名种业的玉米新品种‘利民33与集约化经营模式相结合,使我省的玉米平均亩产翻了一番,真正圆了我们追寻的‘吨粮田梦。”
王立春还告诉记者,昨天,专家组还赴黑龙江省对两处项目田进行了实地测产。双城市周家镇东新村任铁柱家平均亩产1071.97公斤,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逄忠革家平均亩产1118.88公斤。连续多年的测产表明,新品种优势明显,新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更将各种技术应用到位,使品种的潜力充分发挥,为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关系到国家玉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项目在今年开春时一推出,就受到我省及周边省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欢迎。在两省一区共落实项目田1.11万公顷,签约农户达2035户。“利民33”在我省的推广种植面积达20多万公顷。
10月金秋,签约户和种植户都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