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程
松原市今年按照“六有”标准总共建成293个文化小广场,在年初计划260个的基础上,超额完成33个,这些文化小广场的建成为全市农民今年秋收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民生需求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上,还包含精神文化需求。2014年,我市“文化民生”建设按照市委书记高福平提出的“民生项目必须接地气”的总体要求,找准民生项目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结合点,将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同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写入市委五届四次全会报告,列入全年民生行动计划,全面开启了松原“文化民生”的乡村实践。
一间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客厅”
金秋十月的午后,阳光明亮而温暖。在乾安县安字镇东夏村新建成的文化小广场上,忙完秋收的农民仨一帮、俩一伙惬意地娱乐着。随着村民参与热情的提高,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小广场也像农民形容的那样,正在成为他们的“文化客厅”。
“以前只看着邻村的文化小广场热闹非凡,让人羡慕。如今我们村也有自己的‘文化客厅了,大家没事来坐坐、玩玩,聊聊国家大事、说说家中琐事,感觉全村人都成了一家人了。”农民朴实的话语,其实说出的正是我市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宗旨。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经常性地参与文化活动,年初,我市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决定,让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客厅”。随着农村文化小广场的建设和使用,农民群众的广场“情结”也越来越强烈,有小广场的积极开展活动,没有小广场的都在热切期盼。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文化小广场硬化面积1000平方米,灯光、音响、文化长廊、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齐全,活动开展非常活跃,不仅本村群众都来参加,邻村的许多农民也慕名而来。因为建得漂亮,小广场已经成了村里的新地标,全村人都为之骄傲,村民谈到文化小广场都觉得很有“面儿”、很提气,广场活动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建设催生出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则带动更多农民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那些建有文化小广场的村大多村容整洁、民风热情、健康向上,一进村就能感觉到新农村的景象。实践证明,这间农民的“文化客厅”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村民打麻将、喝酒、吵架的少了,到小广场健身跳舞、参加文艺活动的多了。一些乡村干部说,通过组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许多过去积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民心一点点凝聚,村风一天天和谐。
为农民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客厅”,是我市本着“充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实际全面启动的一项民生工程,相信随着“文化客厅”作用的日益发挥,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将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样板”
日前,我市村级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专门成立项目验收组,对建成的文化小广场进行了全面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所有新建的文化小广场均达到了“六有”标准,有些还在所要求标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项目和内容。从验收结果看,无论是在建设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可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样板”工程。
在硬件建设上,我市遵循“统筹规划、统一功能,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由各县(市、区)结合地方实际安排建设任务。在资金保障上,坚持多条腿走路、多点发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小广场建设的有效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县扶持资金、村屯整治、道路工程等项目,弥补全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不足,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小广场建设。同时把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三走进”帮扶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精神文明协会志愿者等积极投身文化小广场建设,使得小广场建设的资金得到了充足保证,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另外,在建设过程中,我市还要求每个乡镇建立文化小广场示范点,树立样板,调动起各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小广场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建管用”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同时要求各村建立《基础设施维护使用制度》、《日常保洁制度》、《文化广场活动计划安排制度》等日常管理、运行、考核机制,对文化小广场的日常管理、硬件建设、活动计划、维护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管相关设备和物品,切实解决农村目前文化广场“管不好、用不好”的现象。要求各村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保持广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人员岗位职责,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舞蹈、秧歌等农村广场文化人才,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建了并不等于完成,还要管好用好,让它真正发挥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才是我市建设文化小广场的真正用意。随着这一“民心工程”、“样板工程”的深入建设,全市农民将以这一乡村“文化客厅”为阵地,在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加快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既是文化惠民的民生工程,更是我市创新转型发展模式的“文化民生”乡村实践。
作为今年民生项目,我市将文化小广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小广场的选址、规划和标准设计上,都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避免了重复建设。在建设上,坚持标准,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一步步有序推进。
在有效建设时间内,在资金、选址、协调都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建成293个村级文化小广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效果。为保证这一文化民生工程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工,全市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全力推进,创造了许多好办法、好经验,确保了工程高质量、超额完工。
为保证“向百姓承诺的民生工程必须如期完成”,市村级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督察组,深入各县(市、区),采取听汇报、查现场等方式,对各地文化小广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多次督促检查,在各地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下,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农村文化小广场是公益性设施,在建设投入上虽以政府为主体,但我市鼓励整合资源,多条腿走路,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小广场建设。对文化小广场建设,全市农民也表现出了很大热情,扶余市三井子镇永久村在文化小广场建设上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村民就自发组织拆扒掉村里废弃的大烟囱,利用拆大烟囱的红砖,铺成了6000平方米的小广场。村民说:“这是全村人齐心合力建成的小广场,我们会更加珍惜和爱护,一定管好用好。”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超计划、高质量完成了农村文化小广场的建设任务,可以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开创了农村文化需求的民生实践。未来两年,我市将实现所有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的目标。有了今年这一场民生需求的文化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市的“文化民生”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