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吉峰
摘 要:针对传统习题教学的零散、低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设计“试题组合”进行有效习题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习题教学;试题组合;策略
习题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再现、理解、深化提高化学学科知识的功能,担负着学生解题心理、解题习惯、解题技巧的培养功能。
现在的习题教学有两个常见问题:(1)在习题教学中对训练的数量强调得多,对训练的功能研究得少。(2)在习题教学中重复训练做得多,对习题的优化组合、提高综合训练效益工夫下得少。
学生在进行习题训练时也常有化学试题灵活性高、知识点分散、不容易把握的感觉,同一类型的试题往往屡做屡错。所以现在学生普遍有化学难的观点,畏惧化学,在选课时回避化学。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以“试题组合”进行习题教学。力图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综合性地搭建化学知识与化学习题之间的连接桥梁,克服化学知识听得懂、化学试题不会做的困局。
所谓的“试题组合”是指承载学科知识相关联试题的集合。通过“试题组合”训练可以系统、全面、有效地解决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例如,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这样一道习题“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则产生的沉淀的质量比为多少?”通过练习讲评,学生能得出1∶2∶3的结论。但遇到“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产生相同质量的沉淀,则原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这一习题时,学生往往会得出3∶2∶1的错误结论。由于习题教学时没有系统性,就题论题,学生的思维过程被割裂,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该类问题的能力,因此,虽然这两道试题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形成连贯稳定的解题能力,所以只能浮于表面的迁移解题经验,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将这两道习题组合成题组,进行习题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逻辑性、完备性。
但是,“试题组合”教学不是试题的简单堆加,这样就又回到“题海”的老路子上了。通过笔者的实践,“试题组合”教学的设计有如下策略:
一、叠加策略
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组合3~5道相似题型,强化训练,集中突破。
二、递进策略
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习题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梯度,由浅入深。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教辅用书在习题设计上普遍缺乏层次,逻辑性差,给习题教学带来很大麻烦,形成“鸡肋效应”。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勇于取舍,设计出有梯度、有发展的试题组合,进行有效教学。
三、聚焦策略
化学试题是训练化学方法的一种形式,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是确定的,但由于化学知识的丰富多样,所以化学试题的形式多样,知识综合程度大,这往往也是学生难以处理好化学问题的一个原因。所以以多种知识载体来考查特定化学方法,即可设计聚焦式的化学题组,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辐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增利,皮洪琼.高中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全成.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庆奎.化学习题教学浅论:教育学报,1999(12).
摘 要:针对传统习题教学的零散、低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设计“试题组合”进行有效习题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习题教学;试题组合;策略
习题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再现、理解、深化提高化学学科知识的功能,担负着学生解题心理、解题习惯、解题技巧的培养功能。
现在的习题教学有两个常见问题:(1)在习题教学中对训练的数量强调得多,对训练的功能研究得少。(2)在习题教学中重复训练做得多,对习题的优化组合、提高综合训练效益工夫下得少。
学生在进行习题训练时也常有化学试题灵活性高、知识点分散、不容易把握的感觉,同一类型的试题往往屡做屡错。所以现在学生普遍有化学难的观点,畏惧化学,在选课时回避化学。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以“试题组合”进行习题教学。力图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综合性地搭建化学知识与化学习题之间的连接桥梁,克服化学知识听得懂、化学试题不会做的困局。
所谓的“试题组合”是指承载学科知识相关联试题的集合。通过“试题组合”训练可以系统、全面、有效地解决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例如,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这样一道习题“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则产生的沉淀的质量比为多少?”通过练习讲评,学生能得出1∶2∶3的结论。但遇到“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产生相同质量的沉淀,则原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这一习题时,学生往往会得出3∶2∶1的错误结论。由于习题教学时没有系统性,就题论题,学生的思维过程被割裂,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该类问题的能力,因此,虽然这两道试题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形成连贯稳定的解题能力,所以只能浮于表面的迁移解题经验,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将这两道习题组合成题组,进行习题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逻辑性、完备性。
但是,“试题组合”教学不是试题的简单堆加,这样就又回到“题海”的老路子上了。通过笔者的实践,“试题组合”教学的设计有如下策略:
一、叠加策略
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组合3~5道相似题型,强化训练,集中突破。
二、递进策略
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习题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梯度,由浅入深。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教辅用书在习题设计上普遍缺乏层次,逻辑性差,给习题教学带来很大麻烦,形成“鸡肋效应”。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勇于取舍,设计出有梯度、有发展的试题组合,进行有效教学。
三、聚焦策略
化学试题是训练化学方法的一种形式,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是确定的,但由于化学知识的丰富多样,所以化学试题的形式多样,知识综合程度大,这往往也是学生难以处理好化学问题的一个原因。所以以多种知识载体来考查特定化学方法,即可设计聚焦式的化学题组,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辐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增利,皮洪琼.高中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全成.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庆奎.化学习题教学浅论:教育学报,1999(12).
摘 要:针对传统习题教学的零散、低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设计“试题组合”进行有效习题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习题教学;试题组合;策略
习题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再现、理解、深化提高化学学科知识的功能,担负着学生解题心理、解题习惯、解题技巧的培养功能。
现在的习题教学有两个常见问题:(1)在习题教学中对训练的数量强调得多,对训练的功能研究得少。(2)在习题教学中重复训练做得多,对习题的优化组合、提高综合训练效益工夫下得少。
学生在进行习题训练时也常有化学试题灵活性高、知识点分散、不容易把握的感觉,同一类型的试题往往屡做屡错。所以现在学生普遍有化学难的观点,畏惧化学,在选课时回避化学。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着以“试题组合”进行习题教学。力图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综合性地搭建化学知识与化学习题之间的连接桥梁,克服化学知识听得懂、化学试题不会做的困局。
所谓的“试题组合”是指承载学科知识相关联试题的集合。通过“试题组合”训练可以系统、全面、有效地解决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例如,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这样一道习题“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则产生的沉淀的质量比为多少?”通过练习讲评,学生能得出1∶2∶3的结论。但遇到“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产生相同质量的沉淀,则原氯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铝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这一习题时,学生往往会得出3∶2∶1的错误结论。由于习题教学时没有系统性,就题论题,学生的思维过程被割裂,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该类问题的能力,因此,虽然这两道试题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形成连贯稳定的解题能力,所以只能浮于表面的迁移解题经验,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将这两道习题组合成题组,进行习题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逻辑性、完备性。
但是,“试题组合”教学不是试题的简单堆加,这样就又回到“题海”的老路子上了。通过笔者的实践,“试题组合”教学的设计有如下策略:
一、叠加策略
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组合3~5道相似题型,强化训练,集中突破。
二、递进策略
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习题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梯度,由浅入深。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教辅用书在习题设计上普遍缺乏层次,逻辑性差,给习题教学带来很大麻烦,形成“鸡肋效应”。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勇于取舍,设计出有梯度、有发展的试题组合,进行有效教学。
三、聚焦策略
化学试题是训练化学方法的一种形式,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是确定的,但由于化学知识的丰富多样,所以化学试题的形式多样,知识综合程度大,这往往也是学生难以处理好化学问题的一个原因。所以以多种知识载体来考查特定化学方法,即可设计聚焦式的化学题组,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辐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增利,皮洪琼.高中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全成.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庆奎.化学习题教学浅论:教育学报,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