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
摘 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地构建知识结构。对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主体性;历史教学;主体地位
一、主体性的概念
关于主体性的概念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则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认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能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如何体现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原则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重视人,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我通过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商鞅变法”的四个方面的措施,每一方面的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阅读内容,联系史实,思考分析。
学生甲回答:废除西周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井田,开阡陌)
学生乙回答: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功授爵)
学生丙回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耕织)
学生丁回答:废除旧的地方制度,建立县制。(建立县制)
通过“废”与“立”的对比启发,变法实质上体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如何理解这个“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中“废井田,开阡陌”在《战国策》中这样描述: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史记》中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西周的井田制之下公田和私田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土地的所有权在国家手中。而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就是要打破公田与私田之间的界限,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军功授爵。这项变法的措施,无疑是对奴隶主贵族致命的打击。《史记》中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样,世代享受官爵俸禄的旧势力逐渐地失去官爵和田产,而依靠军功得到爵位和田宅的人来说,则成为变法取得成效的最广泛的阶级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废除分封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分析商鞅变法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变法的性质和意义。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感知历史,进而探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考问题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2.倡导合作探究,明确任务,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是倡导一种指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针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这一目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政治组、军事组、经济组、思想组。提前布置每组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第二天上课时各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政治组:
首先,确立皇帝制度。
(1)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自称皇帝;
(2)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其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1)中央官制:中央设“三公九卿”。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免。
经济组:
首先,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即“使黔首自实田”。
其次,统一度量衡。度—计量长短,量—计量容积,衡—计量
轻重。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然后,统一货币。
最后,统一车轨、驰道。
军事组:
筑长城: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战国时期,魏、赵、燕、齐等国境内均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防止匈奴的南下,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西起临洮,东抵辽东。
思想文化组: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另一方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法令”,教师的资格是“官吏”,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归纳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向全班同学介绍各自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的经历。这一过程对每位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组讨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互动的机会。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创设视频情境
用视频可以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问题时,播放了自己剪辑的《香港回归过程的实况》的片段,短短的五分钟,记录了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过程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加之配以饱含深情的对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于是,我“趁热打铁”——“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香港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解,学生明白香港沧桑的历史,认识到香港繁荣的今天,由此懂得香港之所以在1997年顺利回归,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利用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这一课时,选取了音乐《走进新时代》,音乐结束,我出示歌词内容片段: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出示问题:歌词中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三位领导人,其中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是谁呢?
大多数学生可以从已学的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一位领导人是毛泽东。
我顺势引导,那么让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会是谁呢?请大家走进今天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抓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来。
主体参与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基本途径,主体参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荣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三、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创设视频情境
用视频可以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问题时,播放了自己剪辑的《香港回归过程的实况》的片段,短短的五分钟,记录了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过程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加之配以饱含深情的对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于是,我“趁热打铁”——“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香港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解,学生明白香港沧桑的历史,认识到香港繁荣的今天,由此懂得香港之所以在1997年顺利回归,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利用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这一课时,选取了音乐《走进新时代》,音乐结束,我出示歌词内容片段: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出示问题:歌词中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三位领导人,其中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是谁呢?
大多数学生可以从已学的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一位领导人是毛泽东。
我顺势引导,那么让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会是谁呢?请大家走进今天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抓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来。
主体参与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基本途径,主体参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荣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三、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1.创设视频情境
用视频可以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问题时,播放了自己剪辑的《香港回归过程的实况》的片段,短短的五分钟,记录了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过程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加之配以饱含深情的对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于是,我“趁热打铁”——“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香港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解,学生明白香港沧桑的历史,认识到香港繁荣的今天,由此懂得香港之所以在1997年顺利回归,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利用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这一课时,选取了音乐《走进新时代》,音乐结束,我出示歌词内容片段: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出示问题:歌词中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三位领导人,其中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是谁呢?
大多数学生可以从已学的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一位领导人是毛泽东。
我顺势引导,那么让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会是谁呢?请大家走进今天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抓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来。
主体参与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基本途径,主体参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荣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