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途中……

2014-11-06 18:27彭行影
师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期专业学校

彭行影

接到约稿的时候其实非常惶恐,想来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动笔了。上学的时候总是有想法没有精力,时间一过再提笔又觉得矫情。我胡乱构思整整两天硬是没能写出一个字,于是就无耻地翻起了在学校的时候随手写的段子。

“大二我搬到了有厨房的公寓,每次课间时间紧没时间吃饭的时候就在早上蒸两个速冻的奶黄包带着。公车上打开保温盒的时候总有一种错觉,好像那两个圆胖的白面团是妈妈早上放进来的。

不知道为什么人越大却越脆弱,大概无知才无畏。

那个学期临走的时候爸妈帮我把行李堆上车,我看着那个大概比我更少女的上蹿下跳着让我看手机镜头的母亲,没忍住让她拍了个哭脸。后来擦烂了爸爸给我的纸巾,还被的士司机嘲笑说第二次走还这么激动。

我觉得生活层层叠叠地爬满了我的心,让我留恋一切温暖,不忍直视分离。

还是那个学期,有一次熬夜完了又要早起继续写论文。半夜听见室友在走廊经过,恍然好像回到了初中的时候,爸爸会来敲我的门问我怎么还不睡。

我怎么还不睡?其实我好困。”

最常问的问题

放假回国时总有家里的亲戚朋友问“在美国上学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美国生活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次被问到总有一种劈头盖脸之感,我不知道从何答起,也不知道别人具体想知道些什么。

1. 出国后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有没有美国朋友”?

这个问题爸妈问过,亲戚问过,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也问过。长辈大多比较担心中国人抱团不跟其他学生交流,又害怕没有中国人没法互相照应。

其实对于留美的中国学生来说,因为学校专业和地理位置不同,经历也会很不一样。

首先,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大学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综合类大学(University),这类学校一般校园较大人数较多,课堂规模有大有小,以大课为主。另一种是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类学校人数会少很多,基本上所有课堂都不会超过30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也会更紧密一些。

我的学校就是一所很年轻的文理学院,全校只有不到1700人。由于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校并且校风非常的左,学生群体以白人为主。国际学生只有不到一百人,中国人更是少之又少。平时学习一旦忙起来彼此连面都很难见到,更不要说抱团了。而学校的整个圈子比较小,所以大家不分国籍还是比较相亲相爱的。

对于很多在University上学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因为学校里中国人多,学生群体的基数又太大,中国朋友自然就多,甚至可以分地域集体活动。而一般大家在学校里面交到的朋友都是机缘促成,跟国籍和群体关系并不大。外向一些的人可能会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但普遍来讲留学生的社交并不刻意。

2. 很多人常常会笼统地问我:“美国人是怎样的?”

其实,一个国家的人确实有文化上的共性,但是每个人因为家庭背景、性格以及经历的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相亲相爱玩在一起,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有玩得来的美国人和玩不来的美国人。每个人在学习生活稳定之后都会有一些固定的朋友,而这里面并不一定有任何国籍的规律。总的来讲,白人并不是一个比我们高级的种族,也大可不必为了“有白人朋友”而跟聊不来的人浪费时间。

我大二跟七个人同住一个两层的公寓,一共八个人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大家本身就是很好的朋友,最大的娱乐就是拿彼此的国家和文化打趣开玩笑。公寓里的美国男生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我的“湿头发睡觉会头疼”理论,在我们无数次争论之后,他依然会在我吹头发的时候狠狠嘲笑我。墨西哥妹子会让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喂虫子,诸如此类。

3. 在美国是怎样上大学的?

其实现在国内的很多人还持着“去美国上学就是天天party”和“在美国上学大概轻松不少”的偏见,我也是被问到类似问题才发觉这个事实,所以这一点还是值得科普一下的。

我接受过的中国的教育模式大致是:老师上课讲解,学生课后写作业巩固,其间老师答疑,然后考试检验。所以上课听讲这一环节是最最重要的,身为高中老师的父亲还曾经给我举过他的学生“高中三年没有写作业,但是上课从来不走神最后考上深大”的例子来教育我好好听讲。而我接受到的美国的教育模式与此不同在于:老师一般会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然后上课进行讲解讨论和答疑,然后再布置论文或者更多练习,最后再考试。想要从一门课中最大程度获益,课前一定要非常认真地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并且带着问题和观点去课堂,否则没有办法参与课堂,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同步思考。也就是说这其中自学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4. 我所在的大学特点?

已经说过了我们学校比较左,制度也比较另类比较自由。一般学校都会有期中期末考试,然后依据成绩和等级计入GPA(平时成绩)。我们学校除了语言和乐理等应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外,大部分科目都没有考试,也没有GPA。学生成绩的评估都是老师的文字评价,所以别人的成绩单是一张纸,我们的都是厚厚一沓。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制度下学习过于轻松,太容易浑水摸鱼,但其实所有老师对自己的课都有出席率和课堂参与等等要求,到期中和期末也会布置不同工作量的项目来代替考试。如果有些要求没有达到就不会对这个学生给予评价,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就没有过这门课,也拿不到学分。到目前为止,我拿到的评价都是非常诚实的,包括缺席迟到了多少节课,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事无巨细都会写出来,批评和表扬都不吝啬。

至于课余时间的多少,取决于选多少节课,每节课的工作量多少。课余时间参加什么活动,要不要去party,也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我们学校与毗邻的Amherst College, Smith College, Mt.Holyoke College 以及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是五校联盟,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五校之内自由选课,图书馆等资源也是共享的。我的不少同学一天要跑两三个学校赶课,没时间吃早饭中饭是常有的事情。

我的专业是灯光设计,属于戏剧这个大类。我们学校要求戏剧专业的学生除了修满戏剧不同方面的课之外,还要在五校范围内的学生话剧作品中完成台前幕后不同的工作。这些话剧作品大多是大四学生的毕业作品,规模不亚于专业的剧院作品。所以我们常常要用课余时间画图做模型,参与排练或者会议。到了tech week(合成)的时候(也就是把演员和灯光音响舞美服装等等放在一起彩排),就是一下课就到剧场不停地排练调整,再排再调整。常常连续一周每天凌晨才能回宿舍,说不定还有作业要写,第二天往往还有早课。当参与的话剧作品在另外一个学校时,往往排练结束公交也停运了,于是还要想各种办法回学校。所以对于我的朋友们来说,我时不时会“消失”一周,然后重新在食堂等公共场合出现。每次都会被打趣“原来你还活着”。

我的专业和学校比较小众,我也只能为自己代言。但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难念的经,以什么方式学习、生活也是个人的选择。如果在任何时候自己家人或身边人想要出国留学,希望大家保留意见,避免假设。

最艰难的事情

文理学院更加注重的是基础教育和所谓人格教育,大部分文理学院在大一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修满很多不同领域的科目。至少我们学校的这类要求就非常繁杂,好多人到了大二都没有修满。

当时对于我来说最难的是写作课,相信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出国之前,除了准备托福和SAT之外,我们所学的一直都是课本英语,先不说能不能充分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大学里布置的research paper更是从来没写过。我上的写作课的大课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并且通过这本书来研究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当时老师布置的阅读和论题都非常具体,并且她本人也是一个对文字非常较真的人。我的每一篇论文交上去再拿回来都是从语法到逻辑鲜血淋漓。那是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还在努力地适应语言、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课堂上就算有一些想法也因为怕出丑而不敢主动发言。老师曾经有一次在我毫无头绪的时候问我有没有话要说。最坏的预感被实现,从那以后我一想到这节课就不能更惶恐。不过当时要是没有这堂课,可能我到现在都不会写论文。

我的恐惧感可以与此媲美的另一件事就是presentation。写作课上的展示还好说,一般只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时间大家其实都是在复述自己文章里面的东西。还是第一个学期,我选的灯光设计入门要求所有人做展示。这是完成一份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向导演解释清楚你的创意并让团队理解,同时要找到各种图像作品来支持你的展示。听起来好像不难,但是创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要让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人理解涉及到很多的咬文嚼字,和不同展示形式的支持。记得我第一次展示的时候幻灯片有一点点小问题,我拿着一个小本子上台讲得嗑嗑巴巴断断续续,也几乎没有看观众。现在回想起来都有捂脸的冲动。老师说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所以那个学期我们每人大概做了差不多10个presentation。到后来所有人都没有心理障碍了。当时一起上课的大部分都是同专业的人,后来相处久了才发现,学这个专业的人大多都是心思细腻但是比较腼腆的。不管英语是不是第一语言,所有人在人前说话都会紧张,一开始都是跟我一样有心理障碍的,而且他们也会出现表达不清楚的状况。我还发现,一般只要是用心想过的设计,观众一般都可以理解我想传达的意思。偶尔的语法错误从来没有影响过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更不会像我担心那样的笑话我。

后来慢慢地形成了一些不好的说话习惯。到了灯光中级班,在展示的时候一犹豫就会说“I dont know”。后来老师不能忍受了,就要求我以后每说一次“I dont know”, 就要给班上每人一个quarter(25美分)。虽然班上只有4个人。从那以后我果然忍住了,没再说“I dont know”。

最本心的抉择

前几天见到一个在国内上大学的高中同学,说起我下个学期要去英国交换的事情,他一脸羡慕。他说国内学校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还提到他正在准备读研究生时出国,很多我们的高中同学都在准备转学交换或者出国读研究生。

我没有在国内上过大学,了解的皮毛也都是从朋友们口中听到的,所以对此没有什么发言权。我非常感恩自己出国之后受到的各种锻炼,但一直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体验过社会和职场是怎么样的,所以当有人问到以后会回国还是留在美国,我都没有答案。

教我中级灯光设计的老师是中国人,她暑期在北京刚好自己导了一部戏,我便自告奋勇当了廉价劳动力。从来没有在国内剧场做过事的我本来非常的诚惶诚恐,后来才发现原来老师们都很友善没架子,剧组氛围也很轻松。大家每天互相调侃,也没有人抱怨时间紧熬夜晚。在学校做事的时候其实大家也很少有不愉快,而且说实话很多事情都比国内要处理得专业有效率得多。但我却打心底觉得在美国没有在北京时忙里偷闲的几句插科打诨来得有满足感。

很多人都觉得理想的生活总是在别处。我没有办法把美国和中国细细比较,也不想去评论哪个更好或更差。我相信很多学生都跟我一样,还远不能判断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希望你现在或以后作出留下或离开的决定,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学期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学校推介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