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怀川育良药
——“四大怀药”产地考察见闻

2014-11-05 08:08赵京春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牛膝山药菊花

■文 赵京春

北京宣武中医医院

去年11月,笔者与导师金世元教授及三位同门一行数人,乘火车来到“四大怀药”的主产地——河南,进行中药材采收以及产地加工的考察。提起“四大怀药”,笔者不禁联想起学生时代老师讲过的道地药材,所以特别期盼这次活动。

傍晚,我们来到下榻的宾馆,稍作休息,便随东道主到楼下就餐。到底是“四大怀药”的故乡,这顿饭让我们领略了一次颇具特色的药膳:喝的是怀菊花泡的茶水,吃的是蜜汁桂花拌山药、蒸山药,煲的是地黄汤……

东道主岳院长是当地中医院的院长,很健谈,从他滔滔不绝的话中,笔者初步感受到了河南厚重的民俗文化及悠久的中药文化,加深了对传统中药的了解。相传在唐高宗元年(公元650年),黄河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孙思邈闻讯来到了现在的博爱县挂牌行医,为百姓治病。他以现在的怀药为主要原料,大量制造屠苏酒等防瘟药剂,广为散发。当时用以制药的野生怀药供不应求,孙思邈便带动当地的百姓广泛种植怀药,用于制药防病,不但遏制了瘟疫,而且还在怀庆地区(今武陟、博爱一带)形成了民间种植“四大怀药”的传统。

据岳院长介绍,“怀药”一名因怀地地名而来,怀地以太行山为天然屏障,冬季寒流不能长驱直入,夏季温度受诸河调剂,是个冬不过冷,夏不过热,既不过湿,又不过旱的地方,非常适宜地黄、山药、牛膝等根类药材的生长。

黄河滋养怀地黄

第二天,我们驱车沿着坑洼不平的土路去看药农采收地黄。当时已是深秋,早已没了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尽是黄土地。寥寥无几的行人告诉我们,采收季节已接近尾声,现在应该是产地加工季节。岳院长说,只有黄河边上还有一些地黄正在采收,大约要走一个小时路程。此时,金老又讲起了地黄种植的经验:地黄,当地曾经叫地髓,意为吸收大地之精髓。种植地黄不可以重茬,“一种之后,其地便苦”,第二年再种即“不堪药也”。地黄的优良品种很多,有清末民初的金状元(怀地黄1号)、北京药物所研究的北京1号(怀地黄2号)、上世纪研究的85-5(怀地黄3号)。85-5是当前怀地黄产地的当家品种,每公顷产鲜地黄五六万公斤。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地黄为贵。地黄可加工为生地黄和熟地黄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黄,药用可“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

1914年,温县地黄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据现代医学化验,温县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其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温县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熟地黄加工也是温县特有的技术,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方成。

谈话间,笔者一行来到了黄河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滔滔滚滚向东南的黄河,她以博达的胸怀,川流不息的浪涛迎接着来客,第一次这样近地接触母亲之河,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感动于母亲豪迈、宽大的胸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是黄河孕育了这片土地。

黄河岸边,药农们正在采收地黄,将采挖出来的地黄一畦一畦地晾晒在田间,再将它们放入筐中运走。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沉甸甸、黄灿灿的地黄块根,蕴含了多少大地的精华!

亲品一杯怀菊花

回来的路上,一片片收割后的黄土地一望无际。转弯之处,一大片白色的菊花傲然挺立在秋风中,在百花折尽百草竭的深秋,唯有这一片丛丛秀菊,披着晶莹的露珠,顶着飒飒的秋风,昂首怒放。我们忙不迭地下车奔过去拍照留影,金老则站在道边,将菊花的品种、生长环境、采收加工、功能主治娓娓道来: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宜生长在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排水方便的地方。黄河之水养育了这方土地,怀菊花生长在这片土地,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固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目前市场上菊花的品种较多,产于河南焦作(怀庆府)一带的称为“怀菊”,产于安徽的称为“亳菊”、“滁菊”、产于浙江的称为“杭菊”。10月霜降之后,百花凋零,素有“我花开后百花杀”之称的菊花也到了采收季节,将菊花采摘后,置于阴凉干燥处风干即可药用。

《本草纲目》记载:“菊花,昔人谓其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盖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盖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除热,用治诸风头目,其皆深微。”金老讲完指着眼前的略带紫色的菊花又说:“现在已是深秋,此时的菊花已过采收季节,所以花已变色。”离开那片菊花,岳院长带我们来到一座院落,在一间很大的通风的房子里,地面上晾晒着一层菊花。我们坐进会客室,主人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菊花放在茶杯中,把滚烫的开水倒入杯中,白色的花瓣、黄黄的花蕊、浅绿色的花托……干瘪的菊花在杯子里慢慢绽开,一个个飘至杯底,清香之气,使人神怡。饮入口中,菊花特有的浓浓香甜之气直冲脑门,一杯下去,顿觉神清气爽,道不出的受用。

亲自采挖怀山药

晚上,我们聚在金老的房间。金老饶有兴趣地讲起了怀山药的植物特征、繁殖方法、采收、产地加工: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雌雄异株,茎缠绕,穗状花序,蒴果;“龙头”(根茎)和“零余子”(叶腋内生的珠芽)繁殖,喜沙质土壤、松软深厚、排水好的栽培条件,怀山药古产地怀庆府(今沁阳、温县、博爱、武涉等地),以“铁棍山药”最为著名。山药采取深挖直沟采收技巧,沿山药种植的地方深深地挖一道沟,然后将山药慢慢取出,洗净后以竹片刮皮、熏制、晾干。加工出来的怀山药具有身干、条直、色白、质坚、粉性足的品质特征。

听着金老的讲解,笔者不禁想起了下午和药农一起收山药的情景:一排排深沟,一锹锹地采挖,一根根带有长长须根的山药码放在田间,在八十多岁高龄的金老的带领下,我们也拿起了工具和药农一起采收。一脚下去,铁锹深深地陷入土地。几下过后,山药便露了出来,再将山药一根根捡起放入筐内。这样亲身体会丰收的喜悦,笔者还是第一次。

又是秋高气爽的一天,笔者一行来到了当地农民家中,这里家家院子里都堆放着山药。他们仍按传统方法加工,将鲜山药用竹片刮去外皮,码放在院中,帆布盖之,用一定比例的硫磺熏蒸后再进行脱水、搓直、切片。据金老讲,适量硫磺熏蒸后保质期可以大大延长,也不会发生虫蛀现象,还可以让成品的外观显得更加洁白,但量大了会导致产品含硫;现有直接切片烘干的加工方法,但成品外观发黄、粉性小,与《药典》山药项下的性状有差距。当地人说,这里的山药营养丰富,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被誉为怀参。

学习鉴别怀牛膝

透过这家院墙远远望去,家家的房顶上都挂着串串的牛膝,二十多根牛膝捆成一把,根根四五十厘米长,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排排棕黄色的牛膝金灿灿,捆扎的红绳更为耀眼,给丰收的景象平添了许多喜气。

牛膝,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圆柱形;茎有棱,节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故称牛膝。现四川、湖北、陕西、河北等省均有栽培,但怀牛膝质量最佳,产量也居全国之首,其特点是根条粗壮、明亮,色泽鲜艳、油性大。

来到一片牛膝种植地前,我想起了金老曾经讲过的:牛膝为深根植物,喜温,适宜生长于干燥、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素有“无泥不大,无沙不长”之说。每年7~8月在花开之前,要将长长的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絮割掉,以利于根的生长,俗称“打尖”。牛膝性苦、酸、平,归肝、肾经。功能为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常用量4.5~9g。孕妇慎用。

金老俯身拔起一株牛膝,将根折断,阳光下折断面清晰可见:新鲜牛膝的断面平坦,黄白色,透明,中心木质部细小,类白色,其外围散有许多筋脉小点(维管束),排列成2~4轮。他指着断面讲解着,如数家珍,我将刚出土的牛膝送入口中细细咀嚼,淡淡的味道,稍甜而微涩。

静静地听,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川流不息的黄河以及蜿蜒的太行山脉成就了“三百里怀川”,也使“四大怀药”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祖先对道地药材也早有论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饱含着祖先的智慧以及与自然界抗争的经验;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情调,也有“华佗被禁,麻沸散失传”的悲情,可见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艰辛。道地药材是中药传承的精髓和命脉,尊古加工、尊古炮制才能保持药材的良好药性,药材道地,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药品。

伴随着返程的车轮声,回想着传统中医药的精髓以及此次感受的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笔者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猜你喜欢
牛膝山药菊花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菊花赞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山药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