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我国华北与华南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以江西省为例,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季(3月~5月)阴冷多雨,常出现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4月开始进入汛期;夏季(6月~8月)温高湿重,汛期与伏秋期在夏季交汇,6月降水集中,易发暴雨洪涝,7、8月常有伏旱发生;秋季(9月~11月)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但常有秋旱发生;冬季(12月~次年2月)湿冷,冷空气影响频繁,多偏北大风。因此,在每年的中高考期间,常会遇到暴雨天气,给同学们的出行和考试都带来了不便。那么,暴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暴雨天气带来的危害呢?
暴雨天气形成的原理相当复杂,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空气中有强盛而持久的上升运动,三是大气层结构不稳定。这些条件满足了,再配合有利的天气系统和地形,就可导致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首先是充沛的水汽。大气中水汽含量越丰富,产生暴雨的机会就越大。比如贵州省,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湾,进入春季后,随着西南季风不断增强,输送的水汽也不断增加,当有冷空气侵入时,冷暖气流交汇,常常产生大的降水。
当然,单有水汽条件还不够,还必须要让这些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并且聚拢到一起才行,这一般需要依靠低压、切变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来帮忙了。
另外,一般到了夏天,太阳辐射加热地表,地表又加热近地面的空气,而且从海洋上吹来的风为低空带来充沛水汽,所以使得低层的空气暖而湿,高空的空气干而冷,导致空气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层不稳定而释放能量,于是便容易产生暴雨。
那么,我们对暴雨天气应该如何防范呢?
暴雨能够缓解干旱、驱散酷暑,但是长时间的强暴雨天气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所以在暴雨多发季节,大家都应该养成随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的习惯,了解天气变化才能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出行计划。
当出现暴雨天气时,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在外面行走遇到暴雨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同时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城市街道的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积水成灾。如果在山区游玩或者行走时,看到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要特别注意,及时离开这个区域。遇到泥石流和山洪,千万不要顺着山沟往下跑,要向两面山坡往上爬,迅速离开沟道、河谷地带。
暴雨天气也时常伴有雷电产生,当人遭受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或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因此,暴雨天气遇到雷电时,应关好室内门窗并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防止雷电或积水带电伤人。在室外时,尽量找个可以避雨避雷电的场所,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变压器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在空旷的地方,不宜打雨伞,同时远离树木。雷雨时若头发竖起,应该先蹲下,然后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另外,雷雨天气时,切忌接打电话,尽量不用手机,待雨势减缓后再与家人朋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