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萍
2013年12月,历经近两年时间的打造、磨砺,“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9册)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荣誉出品。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由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女士特别策划。丛书遴选了出生在20世纪10年代、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代表性的北京地域的个体共9位,以口述或自述的方式,整理、记录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呈现不同年代的童年史料和历史面貌。
缘起:1个夜晚
2012年7月一个加班的夜晚,我们文学读物中心主任王宜清邀我看一下保冬妮老师关于《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的书系策划案。在看了策划案和文字样张后,回想当时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亮瞎了眼”,绝对的一见钟情。虽然这一套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但是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还是瞬间征服了我。丛书策划保冬妮老师已经基本做完了这套书的前期工作:大到9位不同年代作者的文稿,小到内文版式等的设定。显然这套书也早已征服了王宜清老师,因此在与分管领导孙建江社长讨论后,决定紧急补报选题,由王宜清老师挂帅,我做辅助,中心全体编辑参与,启动对这套书稿的出版工作。
但作为项目的一个推手,我清晰地认识到,像这样规模宏大的套系,其最大的难度和最大的价值,都在文本加工之外:这套书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作为编辑,如何对它进行透彻的解读?它的独特性如何让受众感知,让传播更有效,也就是说转换成编辑的二次语言如何实现?具体到封面的呈现,又如何实现出版者的意图?
读解:3个关键词
从初见文稿的“怦然心动”,到阅读时的“快感迭现”,我与《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开始了缠绵的“蜜月期”,但很快,随着套书文字量的巨大和审稿的反复进行,让原本最灵敏的感官也逐渐麻木,流程前期朦胧心动的感性认识逐渐沉淀为理性的认知。这套书有“大美”,那成就这“大美”的“大好”又在哪里?顺延这个思路,我在阅读文稿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私人的读解笔记,读解笔记主要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个体史观,童年的民间记录;代际传递,守护人类精神胚胎期;中国记忆,询唤童年的价值。现将这些笔记忝列纸上。
一、个体史观,童年的民间记录。 西方史学观念里,个体生命史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学方式。与传统中国一直偏重于“大历史”“大叙事”不同,个体生命史观以个体生命感知作为看历史的角度,给予无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以发言的权利。这种着眼于历史民间记忆,从微观视角看待历史细节的做法,在国外早已成效颇丰,但在国内,这一领域却几近空白。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是一套诚实的纪实故事,它选择了9位上世纪1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平凡个体,从他们个人的生活环境、审美经验出发,尊重记忆、尊重历史,真实再现“那年那月小时候”的童年图景,并可由平凡百姓、草根小民的生活纪实,时代心路中一窥当年的社会面貌。
二、代际传递,守护人类精神胚胎期。“代际”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当下的社会科学领域约定俗成地以“60后”“70后”“80后”等称谓一代人。同这一思潮不谋而合的是《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也正是从这十年分期的角度,看童年图景的流变,看童年精神的变迁,在这一代际传递和价值变迁中探索童年精神的源头,呵护童年精神的薪火,守护人类精神的胚胎期。
9位作者,9位历史的人质,9个年代的真实记录,9种童年生存的斑斓图景。从战火年代到和平岁月,从“红色革命”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消费主义的盛行……个体记忆尽管有着选择性和排他性,但却足以反映那个时代儿童的典型特征与精神共性,体察个体与集体的共同意识。
三、中国记忆,询唤童年价值。《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可以说是“世纪之书”,9册图书呈现了9位作者的童年生命,9段鲜活的童年生命构成了童年的复调叙事,而由童年的历史所辐射出的社会景观和风土变迁构成了百年中国的珍贵记忆。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重返童年历史现场,以生命的讲述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体温,呼唤读者对个体历史的温情和对童年价值的尊重。
转化:6句顺口溜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的核心价值可提炼为三条:①它是建国以来唯一一套跨越上个世纪近百年的、以首都北京为背景记录个体儿童史的纪实作品。②它填补了我国个体童年史研究无素材无作品的空白。是社科历史研究上的新尝试,也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对儿童文化、个体微观研究的一次新突破。③本套书从平凡、幼小的孩子视野中记录下来,每一个孩子的朴实平凡的笔触直指那个时代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
在图书论证会时,面对营销部业务同仁提问关于本套书的特点,我“巴拉巴拉巴拉……”正将这三条亮点背得顺溜时,一位同仁打断我说:你说得都很对,但是你说的我都听不懂……我被shock到了。好吧,看来“高大上”也不是万能的,本姑娘必须开外挂了。于是在研磨又研磨,嚼碎了又细嚼这些文字后,编出了6句顺口溜(一点也不顺),封存做锦囊妙计,让营销部同仁带去图书订货会做宣讲时用了。这6句一点也不顺的顺口溜就是:绝无仅有、国内首部,平凡百姓、民间记录,个体童年、年代首秀,不可再生、抢救保存,填补空白、全新突破,中国记忆、百年风貌。最后归结成八个字:中国记忆 百年风貌。顺口溜编得虽然不怎么样,但至少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听懂了,欣慰。
呈现:4稿封面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在学界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图书面向的是普罗大众,我们在图书的最终呈现上,还是希望尽可能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出现。更何况,9位作者奉献的文稿本身就是极为口语化的散文体、可读性及代入感非常强。在封面文案的操作中,我们也就秉承了这一思路,以简浅平易、贴近文本原生态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在封面文案的选定上,除了一些必备的书名信息,我们最后只选用了一句宣传语:逝去的童年、历史的风景、时代的面貌,那年那月小时候……以“那年那月小时候”来引起读者的回溯。而在封底上,我们特别提炼了主编周国平先生倾情作序里的一段核心文字。周国平先生如是说:
我对这套书的创意颇为欣赏。主编挑选了九位作者,年龄依次从上个世纪10后到90后,时间跨度近百年,请每人写一本童年回忆。作者都是在北京度过童年的平凡人,回忆的也是一些平凡事,文字皆朴实,求的只是一个真。把这九本回忆连贯地读下来,我们既可感受到不同年代儿童相同的童真和童趣,又能看到从军阀混战、民国、新中国成立初直到“文革”和改革开放近百年变迁的轨迹。打通个体童年史和区域社会史,用童年记忆呈现时代变迁,我认为这个尝试是这套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段核心文字里信息量非常凝聚:首先是对创意的肯定,其次是对内容的简要说明,再次是宣扬丛书价值。这可不仅仅是“高大上”,更是“低奢内”。这段文字下面加注周国平先生的手写签名。
除了这条核心信息外,之前对文本概括的6句一点也不顺的顺口溜在封底上体现了两句:中国记忆 百年风貌。看似这两句话有点大,但是却非常贴切文本。
封面文案确定,但是这套书在封面美术上的实现,却是几易其稿,光封面设计就做了4稿。第一稿的设计,是常规的儿童图书的操作思路。用内文的黑白插图做主图,同时下面加彩色假腰封装饰,每本的假腰封换颜色以标识区分。这款设计不出错,但是却提不了气,比较常规和平庸,因此果断放弃。
(封面设计第一稿) (封面设计第二稿)
第二稿设计用了中国古典传统风的一些元素,特意凸显了“中国记忆 百年风貌”的元素,整体感觉比较复古、怀旧,特色明显,但是细看之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关键词“童年”的彰显似乎缺失了。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呢?封面设计几近陷入僵局。
第三稿设计也在尝试进行,鉴于在第一稿封面设计上,彩色假腰封的俗艳、品质感不够的问题,在第一款设计上做了修正,把彩色腰封改变成了牛皮质感的腰封,但是效果也不好,再次放弃。
(封面设计第三稿) (封面设计第四稿)
最终,在王宜清老师的方向拟定和坚持下,第四稿设计华丽出炉,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成书封面。封面遵循简浅的风格,以不同的底色铺底区分各册的同时,用每位作者的黑白童年照镶嵌于封面正中。在这个“读图时代”,首先老照片能激发读者好奇心,产生认识和探究书中人的欲望,虽然这一款封面不是这套书的独创,但是应该说这是最适切这套书的一款封面了。
我很荣幸能遇见《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这样一套有着极高定位和卓越价值的图书,以上分享的是一些个人心得,聊博一哂。
(作者单位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读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