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数学生活化”的问题产生了困惑。到底怎样生活化才是有效的呢?
一、在生活中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性,这时需要教师把教学过程生活化,配合观察、实践、操作、推断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概念。在学习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时,要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这些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估一估:(1)橡皮用什么体积单位?大约有多大?(2)手机用什么体积单位?大约有多大?(3)讲桌用什么体积单位?大约有多大?谁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它们分别用什么体积单位?大约有多大?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身边的问题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生活中提炼,有效实现应用意识
数学生活化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好问题一出示,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折扣”时,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的题目:百货商场规定,凡持有金卡的顾客,可享受八折优惠,但不能同时享受其他的优惠。现在商场推出“买100送40”活动,对于持有金卡的顾客来说,你觉得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我先出示如下表格,假设三位顾客都选择“买100送40”优惠方式。
学生对两种方式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到底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呢?这时教师不动声色,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表,再与同桌交流。甲:120÷160=0.75=75%(七五折),甲用“买100送40”的促销方式更合算。乙:160÷200=0.8=80%(八折),乙两种优惠方式都一样。丙:180÷220≈0.82=82%(八二折),丙还是用打八折的促销方式更合算。这是在平时消费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我们往往认为“买100送40”比“金卡八折”划算,其实不然。这里教师设计了三位顾客的消费情况,学生通过计算、填表、交流,从中领悟出了:“买100送40”要根据实际的消费情况才能算出相当于打几折,再与打八折比较之后,才能知道哪种更优惠。解决此类生活中比较复杂的折扣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的。
三、不要让生活化偏离数学教学的核心,陷入无效的教学行为
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也会被片面理解,使数学教学一味地追求起生活化来,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缺少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与分析,从而造成了一些片面的、无效的教学行为。如,教学“重叠问题”时,有这样一个场景:教师在上课时调查同学的体育爱好情况: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教师先在讲台上画了两个相互交叉的大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教师一声令下,几十个学生蜂拥而上,你推我搡,一些学生奔到右侧,一些学生奔到左侧,也有一些同学选择站在了讲台中间,大家挤作一团。老师费了好大劲才整理好这两个集合,然后大声解释了容斥原理。从表面上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材料的选择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容斥原理的意义,数学的力量在这种所谓的生活化中,显得苍白无力。其实,这项活动完全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圈的方式来演示。因此,教师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不能偏离数学教学的核心,以此为基础数学教学生活化才是有效的。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当然,数学学习并不等同于生活,一味停留在生活经验之上,是对“生活走进课堂”的一种歪曲,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