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楠
对“语文主题学习”最深的感受
学校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近两年了。这期间我们逐步探索,明确了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以及如何进行主题课堂教学。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课外阅读课内上。
在刚开始进行主题实验时,我接触到海量阅读,也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当时的理解是:这是让学生课下少看其他课外书,以看丛书为主。我疑惑:这样不是抢占了原本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时间吗?要求课外阅读为课堂服务,这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外出学习、教研中,我才慢慢明白了什么是“课外阅读课内上”。其实,课外的时间还是用于课外阅读,而教师应当有机地将教材授课时间压缩,把空余课时用于高效率的阅读,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李希贵老师的实验的初衷是:第一,阅读;第二,课堂阅读;第三,课堂自主、自由阅读;第四,课堂足量、海量自由阅读。这反复的强调让我渐渐懂得:好的语文课上,教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本应属于学生的自由阅读权还给他们。对于“语文主题学习”来说,不管哪一种课型,都是以扩大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目的来进行的。
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开阔思路,找准教材的共通点加以整合。“语文主题学习”,光是从这个名称来说,“主题”二字是最有冲击力的。几篇课文、几个单元的内容,甚至是一册教材,都会有一个共通点。要找到这个共通点并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就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找出学习方法或情感表达的共性,制订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备课方案。
怎么寻找共通点呢?我一度很迷茫,总觉得手中的教材看一两遍就像没看一样,研读多遍以后又会感觉文章有很多重点。这样一来对教材的解读就很琐碎,很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有一个单元是关于西部的4篇文章,我感觉这4篇文章除了都有关西部外,就没有什么共通点了,这课怎么整合啊?王丽芹老师就提出把《草原》和《白杨》来进行对比阅读的整合,一个是情景交融,一个是借物喻人,这样就可以在表达上进行对比整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写法。王老师这一讲,真让我豁然开朗。
后来我反复思考,在整合教材的时候,视角怎样能更开阔一点,逐渐有了以下体会。
1.在表达的不同点上进行整合:如《草原》《白杨》的对比阅读,一个是情景交融,一个是借物喻人。2.在表达的相同点上进行整合:如《桥》和《金色的鱼钩》的整合,都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和相关环境的描写。3.在人文情感上进行整合:如《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都讲了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4.在人物特点上进行整合:如《杨氏之子》和《晏子使楚》,都讲了人物的能言善辩。5.在体裁上进行整合:如《打电话》和丛书中的《省略语》,这两篇都是相声,而《半截蜡烛》和丛书中的《枣儿》两篇都是剧本。6.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整合:如《童年的发现》和丛书中的《儿子的创意》,这两课的学习方法都是先明确发现是什么、创意是什么,再探讨他们的发现、创意是怎样实现的,最后再总结他们是怎样的孩子。当然,这只是我们年级在教材整合上寻找出的一些共通点。其实无论是从文本中、教参中,或者是单元导语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都可以找出一组文本的共通点去加以整合。此外,如果教材文本之间不好整合的话,我们不妨看看丛书,一定会得到灵感。如有一个单元是古典名著,四篇课文分别出自《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如果是精读带略读,真的不好整合。但是翻看丛书,刚好也有相关名著的文章,这样一来,整合起来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教材整合,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教材中某一单元主题或其中一篇课文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相对,甚至是相反的延展链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第二,课堂上要抓重点、有风格。在作文课上我经常对学生说一句话:写作文要注意详略得当。我们不妨也提醒自己: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一定要抓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我们无须“顾全大局”,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侧重谈的就尽情说,需要侧重写的就不能放过写的契机,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更精彩。
在精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只要抓一段或几句话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训练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略读课文或者丛书文章时,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我觉得主题学习的课堂整合也应该体现在教师提问的整合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应该少而精,能够让学生既明确重点,又具探究价值。如《草船借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炼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一个词语:神机妙算。然后再让学生探讨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百花齐放,我们要在摸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于永正的“简单语文”、李虹霞的“统合语文”、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尹宜梅的“诗意语文”、毕英春的“1+X整合授课”、代吉娥的“整体预习课”等,这些教师对于“语文主题学习”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能进行大胆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听过一堂又一堂课,堂堂形式、风格都不一样,很受震撼。我也要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授之以渔,规范方法。精讲课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触类旁通。这个目标完不成,后面的自主学习、巩固练习等就要落空。每一个训练重点、每一类文章都有其阅读理解的规律性,有独特的操作步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在离开老师和同伴时也能顺利、有效地学习。方法的传授要自然,学生最不能接受生拉硬扯的灌输式教法。
比方说在整体预习课的时候,刚开始课堂节奏会比较慢,因为要慢慢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我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写在黑板上: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摘录句段法、问题回答法、感受串联法。我让学生先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概括,当然一篇课文也可以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前期让学生阐述概括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后来就提高要求,让学生回到每一篇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概括寻找论据。在课本做批注,刚开始我也是要求较低,学生写出自己感受的关键词就可以,后来慢慢地提高要求,让学生每篇课文至少做三处批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个方法,可以相当准确和敏锐地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本。当然,学困生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困难的,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第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真正互动,避免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我主要对小组长做一下培训,再让小组长在自己说好的基础上组织自己小组的讨论、汇报。在讨论时,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言,小组长定期向老师反馈小组交流学习的情况。对于小组内的学困生,老师和小组长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其实,合作学习不仅仅体现在讨论、交流上,还应该体现在同学间的互相鼓励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互帮互学、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相信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之路会越来越明晰,我们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不断用阅读去引领学生的人生、与他们共同探求未知世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