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 絮
大漠长河沙坡头
□ 柳絮
很久以来,一直心驰神往西北那空寂辽阔的天空,一直梦魂牵梦绕能穿越腾格里沙漠层层的沙海。
来到了沙坡头,一切梦想都变成了现实。大漠、长河、山川、绿洲、落日、孤烟,一副壮丽恢弘的画卷摊开在眼前,耳畔还传来声声驼铃,一切如梦,似梦非梦。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是甘肃、青海进出宁夏的必经之地。她南倚重峦叠嶂、苍劲荒凉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千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是一条携带青藏高原雪水的黄河,在柔软的沙子和坚硬的石头之间奔涌。在大漠与长河之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洲,那一排排防风固沙的大树下面种着各种农作物。这里既具有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顾江南景色之秀美;既是塞北的旅游胜地,也是荒漠的治沙典范。
沙坡头的历史久远。传说周穆王驾八骏之乘遨游河套,经这里西巡昆仑之丘,宴觞西王母,咏歌瑶池,传下了千古绝唱。
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在沙坡头成功筑堤引水,开挖美利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诞生了“白马拉疆”的神话传说。
公元736年,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途径宁夏中卫沙坡头,面对大漠黄河壮美的景色,写下了《使至塞上》这首著名的诗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成了描写大漠与黄河空灵寂寥、飘逸隽永意境的极致。
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征战在中卫。他屯兵营盘水,勒马沙坡头,摆兵黄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盘山。探寻成吉思汗的归宿,中卫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骄”的最后足迹。
《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可见,沙坡头这座大沙山,历来名声显赫。
但是,在早前的历史中,沙坡头并不只是那么温顺地存在着。她与号称中国第四大沙漠的腾格里(蒙语为天一样辽阔)沙漠相连,腾格里沙漠的沙子浩瀚似海,风起时浊浪滔天。黄河流经沙坡头时转了个倒“U”字形弯,促使了黄河与腾格里沙漠的亲密接触,也增加了当地居民防风固沙的难度。
因此,关于沙坡头的民间传说很多,每一种传说都与风沙有关,且充满了恐怖和神秘色彩。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沙坡头有一座美丽的城镇,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土地肥沃,富庶繁华。城内设有驿站,庙宇楼阁鳞次比,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水路交通兴旺发达。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触怒了沙龙,有一天忽然飞沙走石,一连刮了七天七夜。风停后城池被沙漠掩埋殆尽,男女老少无一幸存。于是,河边上堆起了大沙丘,人从百米高的沙坡上滑下来,一种似钟似罄的嗡嗡声接连奏出,人们便说这是震动了掩埋在城里的古钟。也有人说这是被埋在沙丘下的冤魂发出的呼救信号。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
沙坡头
据说当时的黄河沙坡头段有一处叫做“阎王匾”的暗礁,很多伐工以前过这段水域,都必须十分小心,当时在有个民谣这样唱道:“到了沙坡头,白骨无人收。脚踩阎王匾,性命交给天。”可见沙坡头当时给人们带来的危险无处不在。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国家准备修建包头至兰州的包兰铁路,1955年,包兰铁路铺下了第一根铁轨。这是贯通中国西北的交通大动脉,对加速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问题也随着而来。在包兰铁路经过的线路上,若不采取绕线方案,将不可避免地经过一片“魔鬼区域”——腾格里沙漠。特别是宁夏中卫县城以西的“沙坡头”,被誉为高大的流动沙岭,这是我国西北、华北大片地域的“黄祸”之源。其对于铁路的威胁可想而知。
在勘测设计之初,面对沙坡头高大的流动沙丘,专家们反复权衡后曾提出了绕线方案,但均在实地勘测中受阻。最后,专家们果断决定:闯过沙坡头。
中国修建第一条沙漠铁路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在当时,沙漠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国外有不少沙漠铁路就因流沙的侵袭而被迫改道。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均无法和发达国家抗衡的中国,能创造奇迹吗?
1956年,当原林业部部长梁希、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铁道部专家翁元庆等人率领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来到沙坡头,为包兰铁路的安全通行开展史无前例的防风固沙研究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外国专家都断言:“中国人在做梦。”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的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沙漠的秘密,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们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的模式,即采用lXl(米)的麦草方格固定流沙,选择花棒、柠条、油蒿等适应性极强的树种,引进沙拐枣等外地耐早树种,以草障为依托,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逐步建立人工植被,促使沙丘表面形成有机结皮,从而产生“沙漠化逆转现象”,恢复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使之向良性循环发展。在前沿辅以工程阻沙和育草封沙,构成一个稳固的绿色防护体系,以达到治沙的目的。
麦草方格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也鼓舞了广大治沙人的斗志。1958年的秋天,中卫县人民政府动员了成千上万的群众,组织数以万计的畜力和运输工具,组成浩浩荡荡的治沙大军,同流沙展开了殊死搏斗。会战持续了两个年头,在长达40公里的铁路两侧扎设麦草方格1.6万亩,封沙育草33.8万亩。
中国创造的奇迹引起世界的关注。1977年8月,全球沙漠化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经验。当听完中方代表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后,会场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尤其是看到照片展现的治沙成果,外国专家们不无赞叹: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沙坡头成功地建立起了“五带一体”(即卵石防火隔离带、灌溉浇水带、沙生植物生长带、麦草方格固沙带和草障植物阻沙带)的治沙防护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进沙退,终于在铁路的北边形成了数百米宽的防风固沙带,稳住了黄沙的前进步伐,保证了铁路的安全畅通。
今天,沙坡头治沙工程的意义已大大超过了保护铁路本身,治沙带来了这里生态环境的明显的改善,沙坡头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由原来的不足1%增加到42.6%,植物由原来的25种增加到453种,野生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昆虫分别达到184种、400余种、800余种。许多在宁夏乃至西北绝迹多年的稀有动物,也在沙坡头露面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那里的风沙日,平均每年减少了208天。在流动沙丘上兴建的果园,常常散发出迷人的清香,每年都酿造着甘甜,贡献着财富。
随着沙坡头知名度的逐步提升,沙坡头集大漠、高山、黄河、绿洲、丝路为一处的景观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沙坡头正在成为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25年的旅游开发,沙坡头科技治沙工程,沙漠生态环境以及特色旅游项目让沙坡头名扬海内外,并在吸纳创新中海纳了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世界各类沙漠旅游项目和产品,形成了中国沙漠体育运动会,形成了中国沙漠体育运动基地。由治沙成果引发的生态环境之旅已成为沙坡头面向海内外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之一。
沙坡头在人类与沙漠的斗争中发挥了良好的科技示范作用,在治沙、环保、农业、水利、交通等领域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西气东输管道一期工程从新疆克拉玛依至上海,3次跨越黄河,分别是在宁夏中卫沙坡头、陕西廷水关和郑州。受西气东输工程之利,中卫市民也在2008年正式使用上了天然气。沙坡头上游10公里左右的黑山峡,便是我国正在拟建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大柳树水利工程是流域性控制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工程,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而且对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本部干旱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人们在沙坡头游玩,无论是选取一个黄沙梁而坐,还是乘羊皮筏子于黄河中漂流,无论是骑着骆驼穿越沙漠,还是对着那沙那河大吼几声,都是处在自然的状态之中。即使是从沙漠中爬过的一只小虫,也让你不知不觉地观看上半日而不生厌。沙坡头大到腾格里沙漠,斗折蛇行的黄河,小到一粒沙子,一个草方格,都是景点。当游客们把鞋脱下来提在手中踩着滚烫的沙子呲牙咧嘴而行的时候,当那些少男少女们相互抬着挤着在沙漠里滚成一堆的时候,当游人像孩子一样把沙子刨成堆又抹平的时候,当他们在黄河里嗷嗷大叫的时候,整个过程带给他们的快活与兴奋是无可比拟的,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轻松与惬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沙坡头,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宝地;是一片永远在创造着奇迹的沃土;它像一首雄宏悲壮的乐章,又似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向人们诉说着沙漠的无情,记录着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艰辛,当人们一边听着沙坡头的传说,一边饱览沙坡头自然和人文景观时,才能真正领会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才能真正体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只有这时,才能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自然中,与它同歌,与它同悲,与它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