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娟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自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高校面临“生源危机”以来,越来越多人对中国高校的发展表示出关切和忧虑。而2012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首部人力资源蓝皮书则明确断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生源危机时代。[1](P289)这一论断的背后,有着一系列数据支持。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国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人数达到历史顶峰的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降,2009—2013年参加高考人数分别为1020万、957万、933万、915万、912万 (见图1)。
图1 2008—201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变化图
研究人员认为,高考人数的下降,源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大学适龄人数的减少。从1991年开始,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新生人口不断减少。这帮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1997年起陆续进入小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小学招生数量减少最多的两年,正是 1997年和1998年。[2]“减少效应”传递到高中,导致近几年高中毕业生的持续减少。二是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现象日趋普遍。2009年,教育部在公布当年高考报名人数时,也发布了84万人弃考的消息,占到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近1/10。[3]自此,弃考现象愈演愈烈,到2013年达到近百万。[4]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是因为成绩太差,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认为上大学回报率低,还有部分则是选择出国留学或去港澳地区上学。总之,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近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持续减少。
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进入了大规模扩招时代。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8年的599万。2011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5]高考人数的持续减少与高校的不断扩招,形成了一对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来获得足够生源,从而使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的57%逐年攀升到2013年的75%(见图 2)。[6]蓝皮书称,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20年前后,生源危机必将愈演愈烈。[1](P289)
图2 2008—2013年高考录取率变化图
生源危机时代的到来,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对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方高校来说,这种冲击尤为明显。从就业工作来说,生源危机给地方高校至少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明显影响。
生源危机之下,“吃不饱”的地方高校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来补充入学人数。以高考大省山东为例,据媒体报道,该省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2008年为220分,2009年降到210分,2010年降到190分,2011年更是降低到史无前例的180分,线下考生仅剩3000多人。[3]众多高校因为第一次征集志愿没有招满,也开始启动再次征集志愿工作以降分录取考生。2013年,在湖北招生的87所二本院校再次征集528个志愿,其中理科399个,文科129个。北京、广西、安徽、吉林等地的二本高校,也征集了两次志愿。而四川、河南和宁夏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这种现象。[7]可见,地方高校通过各种途径降低门槛揽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有媒体戏称,高校招生已经步入 “低分时代”。[8]
录取分数线的降低,暂时满足了地方高校的生源需求,却也改变了高校的生源结构及生源质量。180分的录取线,意味着考生只要平均每门考36分,就能跨进大学的校门。生源质量的下降,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因此面临着新的考验。这批学生,能够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及素养,从而在毕业后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吗?为顺利完成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让毕业生实现就业为社会所用,高校工作者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让广大高中毕业生和家长在报考志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促使其选择更趋于理性化。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大学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的回报。如果在支付了三年或四年的学费,投入了几年的时间精力,换来的产出是失业或者很不理想的就业,那这项教育投资的价值就会遭到置疑。在此背景下,一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成为社会衡量这所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影响着考生和家长的选择。在有众多学校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势必会对各个高校进行权衡比较,从而做出其认为最有利自己的选择。因此,就业工作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声誉,更进而关系到高校今后招生的好坏,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搞好就业工作,就可以建立起品牌和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招生时就会成为竞争优势,为高校赢得数量充足且质量较好的生源。反之,高校培养人才不力,毕业生就业困难,则势必会影响今后的招生工作。为了满足学校的生源需求,高校只能通过一再降分录取较低质量的生源,这部分人进来后又给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在生源争夺战不可避免的严峻形势下,地方高校应以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为突破口,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而高校竞争实力的提升,是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内核、以就业质量的提升为重要表现的。地方高校只有让学生的教育投资在毕业时得到期望的回报,这种投资的价值才能被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可。因此,转变陈旧的办学理念,打破被动的办学模式,积极主动抓好学校的就业工作,是生源危机形势下地方高校的重要对策。此外,在就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勇于克服困难,并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确定就业工作的正确有效路径。
受长期计划体制影响,我国高等学校一直没有完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有关研究者曾对全国26个省 (市)的176所高校的大三、大四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的学生对高校的就业服务表示非常满意。这其中,非“211”院校学生的满意比例还更低。[9]学生的如此评价,反映出地方高校在就业服务工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生源危机导致竞争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转变长期以来“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倾向,把就业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让学生成才、成功就业为己任,以为社会输送合格、受欢迎的人才为己任。转变观念之后,高校就势必要对就业工作加大投入了。
据相关调查称,有55%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认为经费不足是当前就业服务工作急需改进的地方。[10]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够,且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影响工作效果;经费不足,还使得相关活动无法开展,相关研究无法进行。从发达国家来看,各高校对于就业指导部门的经费都是投入比较多的,占到学生学费的5%。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这样的名校,每年就业指导部门的经费高达150万美元,充足的经费给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了保证。[11]因此,我国高校要重视就业工作,首先在资金投入上就应提供更多支持,以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其次,高校重视就业工作,还应加大就业工作相关人员的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教育部明文规定,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不能低于1∶500。[12]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较少,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这个比例要求。尤其很多地方高校,就是一个部门几位人员在管理全校的就业工作,提供推荐表、签订就业协议等日常工作已经占据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根本无力再细致深入的开展相关活动,导致学校就业服务工作长期停留在简单粗放状态,无法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服务。因此,地方高校亟需增加就业工作的人员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高校都存在毕业生就业前夕集中、突击开展就业工作的短视行为。而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早已显示,从大一开始即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其职业决策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真正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不应该是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夕,也不应该停留在传授面试技巧、制作简历技巧等表面工作上,而应该将就业指导和服务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分步骤、分阶段的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决策能力。在此点上,美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入学第一年,即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第四年,传授求职要领、写求职信、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贯穿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13]
此外,要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必须不断提高指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普遍缺少就业指导的专业背景,再加上工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专业培训,导致对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而从美国高校来看,其职业生涯服务中心的专职人员学历层次一般都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就读的专业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很多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部门领导则往往由学校的副校长担任,学历一般是博士研究生。[14]对比可知,我国地方高校在注重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增加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人员质量的提升。
高校毕业生要成功实现就业,最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国外的很多高校,会经常组织人员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而我国的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则做得比较差,舍不得投入,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事实上,只要高校肯花力气去改变,在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是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采用的。吉林大学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尝试。2002年,吉林大学成立了该校最大的一个教研室—— “就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聘请了100多名讲师职称以上的固定教师,并聘请用人单位老总及人事部门经理做“嘉宾讲师”,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就业指导课。多年来该教研室的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效果非常显著。[15]2006年该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2.8%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对自己的求职有很大帮助。[16]把用人单位请进来,是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最直接途径。地方高校可以不定期的请用人单位来开展各项联系活动、开设专题讲座,甚至可以让用人单位成为就业指导的主体,高校负责管理与组织。在新的办学环境下,地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就业服务部门与社会的联系,创新就业指导形式,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让学生走出去,是了解社会需求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就业部门应该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习工作给予充分重视。从目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仅在毕业前夕安排一次实习活动,单位由学生自己联系。对实习的考核往往以一份证明一个印章了事。这样的实习,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要认真做好学生实习的工作,就应该花大力气在实习前进行精心设计。高校应该动用各种资源及途径,为学生尽量安排与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不能随意安置更不能完全把此项工作推给学生。此外,地方高校还应该考虑增加实习的次数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事实上有很多重点高校已经在这点上开始改进,将实习次数增加至两次甚至三次。以培养地方经济所需人才为使命的地方高校,应该学习重点高校的做法,将学生的实习活动贯穿三四年的学习生涯,从而真正实现与社会接轨,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1]吴江,田小宝.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转引]曹刚.全国小学减少43万多所 高校生源将受较大影响[N/OL](2010-09-03)[2013-11-30].新民网-新民晚报http://sh.xinmin.cn/minsheng/2010/09/03/6638776.html.
[3][转引]叶铁桥.高校生源危机说到底是质量危机[N].中国青年报,2012-01-06(3).
[4]2013年全国高考 近百万人弃考原因何在[DB/OL].(2013-06-07)[2013-11-30].巨人高考网 http://gaokao.juren.com/news/201306/411667.html.
[5]张鹏.一些没有办好的大学会倒闭[N].中国青年报,2011-03-13(7).
[6]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3)[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5/index.html.
[7]闹市一博.高校生源危机已蔓延至二本说明啥[DB/OL].(2013-08-02)[2013-10-18].凤凰网http://cq.ifeng.com/news/detail-1_2013_08/02/1064505_0.shtml.
[8]高招进入“低分时代”每科19分就可上大学[N/OL](2011-08-19)[2013-09-30].厦门网—厦门日报.http://news.xmnn.cn/xmxw/201108/t20110819_1922074.htm.
[9]高永惠,吴同华,张家书.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1).
[10]冯艳,李海普.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2,(5).
[11]马立红.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5,(4).
[1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2-11-18)[2013-10-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list.html.
[13]何光海.信息引导美国大学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3-08-01(3).
[14]颜金.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探讨[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胡先锋,吕运来,廖启新.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的社会化与专业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1).
[16]吉林大学就业指导全程化[DB/OL].(2006-12-25)[2013-12-1].黄石就业信息网http://labour.huangshi.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