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必然围绕着领袖人物、政治事件、重要战役、宏大叙事等核心要素展开。虽然创作者绞尽脑汁地求新求变,但要在预先设定的诸多条条框框里求出彩自然不易。因此,缘于过分宏观、缺乏真情、难接地气等固有印象,越来越多的此类作品令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其敬而远之。如何通过创新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实现收视突围,进而更好地引领百姓的精神追求?如何在实践层面参透“破”与“立”的内在玄机?2014年6月于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引发热议的电视剧《十送红军》,就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弥足珍贵且可资借鉴的创新之道。
创新之一:用革命战争中“小人物”的人性之美拓展“中国梦”的价值诠释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为我国电视剧发展指明了创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已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内心憧憬。长期以来,我国电视剧承载着大众期许和时代风尚,努力以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艺术地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蕴并将其优化传播,体现出电视剧这一极具包容性、全息性与大众性的荧屏艺术样态的时代使命担当。
归根结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由亿万人民群众才能共同创造出的梦。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将主人公聚焦革命领袖和杰出人物,重在表现其雄才大略和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作为今年“中国梦”展演系列的首部剧作和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的献礼剧,《十送红军》一改往常的惯性思维,独创性地选取了10个长征中的平凡士兵作为表现对象,老兵、敢死队员、孬兵、呆兵、伤兵、女兵、侦察兵等,用这一系列小人物的生与死、情与爱、取与舍、苦与乐重写长征,以既平实又浓烈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昭示了“长征精神”。说平实,是因为剧中很少“居高临下”的宏观叙述,多是对“草根”人物丝丝入扣的性格描摹、娓娓道来的经历铺展;说浓烈,在于剧作用至情至性流韵全篇,每每让平凡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同志情震颤观众心灵。钟石发与四个儿子的父子情、张二光与几位伤残战友的兄弟情、贺坚与叶小桃的凄美爱情……,这般直抵心灵的人性之美在以往的“主旋律”中很少得到如此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展现。只有立体彰显人性、充盈真情实感,才能让文艺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入观众的内心深处。可以说,《十送红军》的最大成功,正在于用视听艺术的力量让形而上的价值信仰,更加生动地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小人物”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悲,从而令观众以平视化的观赏心态感受到精神洗礼;正在于用俯仰乾坤、贯穿历史、叩问生命的艺术张力,让观众在画面、时空与思绪的三维流动中感受到信仰的深刻内涵与人性真善美的无穷魅力,进而使人们在怦然心动中凝聚起对于“中国梦”的情感共鸣。
创新之二:用“击鼓传花”式的单元叙事塑造战士群像、连缀历史节点
一部电视剧的发展史,就是一曲电视剧人探索创新的思想解放之歌。从形式到内容、从题材到体裁、从叙事到人物,电视剧通过各种艺术形态的电视化呈现、艺术手法与电视制作的多元融合、学习借鉴国外电视剧创作的先进经验以及各种内容形式的自主创新等等,不断刷新电视荧屏的纪录,也不断构筑中国电视剧艺术的独特审美吸引力、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影响力。可以说,创新早已成为我国电视剧繁荣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
往常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历史时间为纵轴、以历史事件为横轴的史诗式宏大叙述居多,虽大气豪迈,却难免有失灵动、有失新颖。另辟蹊径的《十送红军》,匠心独运地用顶针式的叙事技巧,以相邻故事之间情节首尾联系的手法引出10名最基层的红军战士作为主角,10个故事相互关联而又各自独立,并与红军行程的重要地理节点实现完美合一。这确是革命历史剧乃至整个我国电视剧领域的一次创新。类似“击鼓传花”般的线索推进,让观众始终保有强烈的观赏兴趣,贯穿头尾的一条红线使整部剧显现出“形散神聚”的艺术气质。
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进步的不竭源泉。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大格局中,电视剧既是最富于创新活力的文化样态之一,也是一门需要不断以创新来创造发展空间、实现自我社会功能的艺术类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文化生态和更加激烈的媒体竞争,如《十送红军》这般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领域的创新探索亟待加强。无论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所有电视剧,尤其是“主旋律”剧作的创作者,都需要把创新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品格。
创新之三:用“大片式”的艺术表达契合内容需求、引领审美风尚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自己固有的方式,把信息传达给受众。作为电视剧艺术,视听语言则是创作者表达主题、抒发情感、彰显品位的独特方式。近些年,很多“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在确保作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的前提下,不断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下工夫,因此诞生出不少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给观众带来不尽感官愉悦的精品力作。
同类相较可以发现,大制作、大阵容、大场面在电影的创作生产中已经屡见不鲜,但这些“电影大片”却经常遭到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的诟病。其实问题不在“形式”本身,而在于没有把“形式”和“内容”统筹与融合。电视剧《十送红军》运用了堪称豪华的演员阵容,制作出了逼真而震撼的战争场面,可谓观赏性十足。难得的是,引人耳目的视听效果与故事情节并不疏离,刘威、萨日娜、佟大为、罗晋、蒲巴甲等一线演员的出镜也并未跳戏。因为故事和情感的魅力非但没有给其它元素喧宾夺主的机会,反而令其自然而然溶解于内容本身,成为整部作品不显山不露水的支撑要素。这便是这部剧在艺术表达上的最大亮点,它也极有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引领“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风尚。
《十送红军》的成功,也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启迪:我国电视剧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对旁逸斜枝的剪除是必然的,电视剧创新中的一些倾向与苗头特别值得我们理性思考和有效应对:对于由片面、短视等不良思维方式带来的低俗化、雷同化、同质化倾向,我们需要坚决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辩证处理多方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对于“重数轻质”的粗放型思维和“娱乐一边倒”的畸形发展态势,我们需要自觉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树立“锻造精品、以质取胜”的理念,力避所谓的“雷剧”“神剧”一再出现;对于“感官至上”“技术崇拜”的创作偏向,我们需要理性坚守技术为内容服务的创作原则,适度、合理地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使其有效延展视听审美效果,而不是淹没、冲击内容表达。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栏目责编:曾 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