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论志教学中学点东西

2014-10-31 06:44史宝钧
职业·下旬 2014年10期

史宝钧

摘 要: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侍坐章》是《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第二十四章。现代杨宏在《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又给《侍坐章》命名为《论志》。笔者认为,从文学角度看,《论志》是一篇古典叙事散文,从教学角度看,《论志》所叙的事,又是一堂经典的论志教学示范课。在当下高职教师深感提高教学质量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研读《论语·先进·侍坐章》,从孔子论志教学中学点东西,即启发式教学、诱导式教学、点评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分层式教学、愉快式教学,简称“孔六点教学”。

关键词:学习孔子 论志教学 六点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孔子讲启发式教学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和“悱”是心理状态的外表面容和言辞上的表现。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教师就可以去启发学生;当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此时教师也可以去开导学生。教师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学生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会,才是有效的和可靠的。为帮助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他反对注入式的教学。

在论志教学中,孔子首先从生活中提炼话题启发学生问:“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说,“你们平日闲居常说,‘别人都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又怎样为人所用呢?”其次,在教学中构成“悬念”,如子路述志后,“夫子哂之”,即孔子微微一笑,冉有、公西华述志后又不加评论,为曾皙解惑问师埋下了伏笔,最后孔子在解答曾皙疑问时,连用四个反语进行评志,启发学生曾皙深思。

二、诱导式教学

笔者以为,诱导式教学就是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目的的过程。正如《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其一“道而弗牵”,“道”即导,有引导、教导之意,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而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二“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意思是说教师要督促、勉励,而又不勉强、压抑学生学习。其三“开而弗达”,“开”即开端,有提出问题之意,“达”即通达,有分析解决问题之意,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动思维机器,打开思路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要包办代替,或者直接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

颜渊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诱导教学的写照。

例如在论志教学中,孔子微微一笑是暗示冉有不要苟同子路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当曾皙说与以上三个观点不同,不好意思说时,孔子也还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鼓励他,从而完成了述志的内容,达到了论志教学的目的。

三、问答式教学

问答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教师的提问,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上,问答式教学,《学记》要求教师的提问,要先易、简,后难、繁,要遵循问题的内在规律,而学生所答,应随所问,要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无过和无不及。

孔子在论志教学中,有三个重要教学环节,即问志、述志、评志,成功地运用了问答式教学。首先由孔子“问志”引出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来说明各自的志向和人生理想。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孔子不是直接点名来要求学生回答,而是启发学生说的兴趣。其次,在孔子提问、引导、点名、劝勉的组织下,很巧妙地使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主张和美好愿景,完成了述志的教学任务。

在评志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是,不是孔子生动地对论志教学进行点评或课堂小结,而是在通过曾皙与孔子对话的互动形式,回答曾皙前两个疑问后,并且采用反问,回答了曾皙的最后一问。

四、点评式教学

笔者以为,点评式教学是教师在课中、课后对学生学习成果或回答问题的好坏,做出的一种感受性的“评”和品味性的“点”相结合的教学评价过程。

孔子在论志教学过程中,课中点评两次:一次是“夫子哂之”,另一次是“吾与点也”。

孔子之所以对子路“哂之”仅仅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并非轻视或否定子路的理想。孔子的“吾与点也”也是一种治国安邦的表达,《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师生论志足以证明。“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认为治国安邦的目的是“国泰民安”,从这一点上看,孔子称赞曾皙的志向是有道理的。

课后孔子的点评强调:“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者也?”“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的点评肯定冉有公西华的志向,批评他们过于谦虚不好。对照孔子的点评教学,再看一看现在有的老师的点评教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点评说不到点子上,二是个性化点评较差,三是点评时废话太多、不精练。为此,孔子的点评式教学很值得现在的老师学习。

五、分层式教学

分层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地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得到最美好的发展和提高。endprint

一般人以为,孔子在论志教学中采用了启发诱导式教学,笔者以为孔子在论志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了分层式教学。孔子在论志教学中,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分成一组,把曾皙与自己分成一组,同样是回答孔子的一个提问,然而回答出现了两个层次。

孔子对子路等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因为他们的谈话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志向,那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他们这一点和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和“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既富矣”,再加以“教之”的一贯主张相符合的,子路等三人的志向正是践行孔子一贯主张的最基本层次的治国安邦志向。

曾皙没有谈怎样治国从政的话,而是描绘了理想中的生活情景:暮春天气,风和日暖,人们穿着轻便,自己邀约十来个青少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是孔子听后,却喟然叹曰:“吾与点耳”。曾皙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特别表示赞同曾皙的意见呢?

对此,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般采用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杨树达《论语书证》意见,认为曾皙这里描绘的是“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太平社会,这和孔子的“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政治理想正好相合,所以才不禁喟然而叹,表示赞同曾皙的主张。笔者以为,这是较高层次的志向,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示范。

六、愉快式教学

愉快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在尝试探索中由学会到会学,进而达到乐学。由要我学达到我要学,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论志教学不是枯燥的提问,而是充满情趣,和谐、愉快地教学。论志教学开始时,孔子与四个弟子闲坐在一起,呈现出师生之间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在问志之前,他谦逊、和蔼地给弟子解除思想顾虑,要他们不要因为老师年龄比他们大一点而不敢发表意见。根据一些文献史料记载推知,当时孔子六十岁左右,子路约五十岁,曾皙约四十岁,冉有约三十岁,公西华约十八岁(其中只有曾皙无考,但他较子路年岁小是肯定的)。相比之下,表现了孔子平易、亲切的态度。

在论志教学中,子路的“率尔对”则表现了子路粗豪、好勇、伉直的性格,并使述志教学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冉有、公西华二人都是在老师点名之后,才答话,而且谈话十分谦恭,这就使述志回答显得有些拘谨。当孔子问到曾皙时,他正在鼓瑟,从“鼓瑟希”看,他没有立即答话,稀疏了的瑟声,反映他正凝神考虑。一会儿,才“铿尔,舍瑟而作”回答老师的问话。曾皙的从容、洒脱的情态,加之答话的浪漫意味,把人带入了一个太平、和谐、美好的境界,也打破了课堂述志的拘谨气氛。孔子的一个“吾与点也”引出了曾皙的三问,才有了孔子答曾皙愉快评志的课后小结局面。

总之,孔子认为人处于社会生活中,不应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而应以有对未来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为理想。他说:“苟志于仁也,无恶也”(《里仁》)。他要求学生坚持志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卫灵公》),不要因为外来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他还认为,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

作为教师,在学习孔子的论志教学时,不仅要学习他的六点教学方法,还要结合当下高职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做好论志教学、思想理论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宏.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葛伟星,关松林.简明中国教育史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