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王 淼图片说明:上图为挑选中国饰品的新西兰人;右图为身着华服的当地小朋友。近些年来,华人移民的数量在新西兰迅速增长,同时,中国也成为新西兰最主要的留学生和游客来源地。两国民众的互动使得以通俗文化为代表的“华流”成为新西兰社会“请进来”的重要客人。无论是代表“雅文化”的舞剧、戏曲,还是象征“俗文化”的电影、演唱会,都已经开始超越华人群体的界限,深入到新西兰主流人群的生活中去。《环球时报》记者曾经认为话剧这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很难跨越国界障碍,但是当记者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剧院观看完国内原版的话剧《恋爱中的犀牛》后,彻底改变了这一想法。原汁原味的中文表达配上英文字幕,这种尽量保留“中国味”的演出方式令现场观众充分入戏,随着剧情时而发笑、时而叹息。更令人意外的是,到现场看戏的观众七成以上并非华人,而是新西兰白人、毛利人等当地各族裔。能够让外国人欣赏到中国话剧的魅力,一方面得益于剧目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另一方面更是中新双方人员在字幕、宣传、编排等方面反复磨合产生的默契。除了中国经典的舞剧、话剧登上新西兰舞台,邓紫棋、唐朝乐队、蔡琴等乐坛新老明星也成为新西兰演艺市场上的“东方亮点”。如今的新西兰年轻人,已经不再热衷于讨论Bruce Li(李小龙)、Jackie Chan(成龙)这些老一辈的中国“功夫之王”。不止一个新西兰人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谈论中国电影时,脱口而出IP Man(叶问)和Whin Chun(咏春拳)。这种对中国功夫“与时俱进”的了解,得益于中国电影走进新西兰的主流电影院,逐步打入非华人市场。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来在新西兰上映的中国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大幅提升,而且常能做到和中国内地同步上映。《西游·降魔篇》《叶问》《一代宗师》《毒战》等华语电影相继在新西兰上映。日益成熟的拍摄手段和好莱坞式的影片特效,让新西兰影迷见识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华人以外的新西兰本土人愿意为看中国影片而自掏腰包。不仅中国电影进入新西兰,中国的影视制作人也越来越看好新西兰这块风水宝地,纷纷选择到当地拍摄娱乐节目。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2》收官之作便选择在新西兰拍摄。据新西兰万国旅行社统计,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内地赴新西兰游览“爸爸们”走过景点的游客人数成倍增长。曾在国际影坛创造华人电影奇迹的《卧虎藏龙》的续集,近日也来到新西兰拍摄外景。《环球时报》记者还前往现场进行了探班。这些中国摄制组的到来促使新西兰人改变了“中国电影只能闭门造车”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当地的华人艺术工作者也在“努力突围”。今年7月,第一部完全由新西兰华人拍摄的电影《缘分天空》在新西兰上映。这部90分钟的都市电影由新西兰华人电影公司OK DESIGN出品,从筹划、拍摄到上映,皆由当地华人担纲。影片讲述生活在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的年轻华人的爱情故事。一名奥克兰影迷看后告诉记者:“这样时尚的中国电影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身边华人的情感世界,看后很想和中国年轻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