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艾 阳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法国,我明显感觉到中法两国的人文交流日益丰富。10月中旬,“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27家博物馆带来的450多件精美文物让法国民众大开眼界。甚至同期举办的艺术盛事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虽算不上中法交流的“专项”活动,但也在不失时机地向法国民众展示中国艺术的多样性。FIAC每年都吸引全球大量参展商和观众。今年第41届FIAC在巴黎大皇宫刚落下帷幕,但在杜乐丽公园和巴黎植物园的户外展将持续至11月末。我连续几年看过FIAC的展览,今年的“中国元素”显得尤为鲜明。与以往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家逐渐占据博览会的重要一席。同米罗、草间弥生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一样,中国艺术家岳敏君、曾梵志等人的作品也被展示在醒目的地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再拘泥于“文革”等历史题材,而是呈现出多样化。有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有的反映现实生活,如城市建设、拆迁;有的展示中国女性的新风貌。很多西方观众在展示中国古老文化与现实世界交融的作品前合影。历年博览会的观众主要是欧美人,我遇到的东方面孔中也以日本人居多,这或许与日本绘画更早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有关。但今年,博览会上有很多年轻的中国参观者。同时看过“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和FIAC的法国人和我有相似的感受。同行的巴黎朋友说:“‘汉风让我饱览中国的古老文明,而FIAC让我看到当代中国的千姿百态。这些展品能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淡化地域限制,更强调表现艺术家的观点,他们的作品更多出现在国际艺术品商人的市场战略中。我在FIAC博览会上遇到的一名国外参展商说:“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更加多样性和国际化。如果不是标注出处,我肯定会认为它们出自欧美艺术家之手。”中国艺术家在法国展示出的创作多元性,正逐渐被国际买家和大众所接受。常能在巴黎的一些画廊里看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他们的作品渐渐受到国外投资家、收藏家的青睐。在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巴黎这个国际文化之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身影和他们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作品,让身处海外的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