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郭盛楠 姜丝竹 朱文浩 周莉 高颖
异病同治是中医独有的概念,体现了中医的诊疗特色,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文献中对异病同治内涵的诠释为: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之所以能够同治,实际上是因为异病有病机相似的证候,故异病同治的前提必须是异病同证。前后贯穿起来,完整的表达应是异病同证,同证同治[1]。
异病同治的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论》。此后,历代医家广泛将异病同治的理念应用于临床,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直到清代程文囿在《医述·方论》中正式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2]。因为到明清时期才完成中医学辨证方法的总纲领—八纲辨证,使证候的概念起到了规范疾病表象和本质、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最终扩展为证候理论[3]。在明确证候的内涵后,异病同治的概念才确定。
尽管异病同治的精神经常体现在临床实践之中,然而目前关于异病同治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哪里,最常选用的方剂是什么,它们又有哪些特点等问题,我们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异病同治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我们有必要对异病同治的常选方剂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从选方角度看异病同治的研究进展。
以“异病同治”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92年1月~2012年11月收录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62篇。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如下:①纳入标准:以“异病同治”为主要研究内容,并以某一个方剂或某一个方剂为基础进行加减为干预措施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个案报道及临床试验文献。②排除标准:中医知识科普类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
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或全文进行纳入、排除判定,共纳入文献295篇,再将纳入的295篇导入NoteExpress2标准版(版本2.8.1.2024)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3.1 异病同治最常用的方剂 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篇数排序发现,目前最常用的异病同治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温胆汤、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等。异病同治最常选用的前十一名的方剂见附表。
附表结果显示,使用率最高的11首方剂中,从年代出处上来讲,出自东汉《伤寒论》的有3首、《金匮要略》的有1首;出自宋金元时期的有3首,其中《脾胃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各1首;出自明代《正体类要》的1首;出自清代的共有3首,其中《医林改错》2首,《医方集解》1首,可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方被用作异病同治的研究最多。从功效主治上来讲,属于补益剂及和解剂者最多,各有3首;属于理血剂的2首;属于祛痰剂、清热剂和温里剂的各1首。从药味组成上来讲,使用药味最多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其方剂共含有11味药;使用药味最少的是四逆散,共含有4味药物;含有7、8味药物的方剂最多。
3.2 常用方剂举例分析
3.2.1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为金代医家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命名方剂约有20余首,可见于《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等古籍中,大多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15]。张介宾曾言“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矣”。现代常运用于治疗各个系统的肌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脱肛、重症肌无力以及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还常用于原因不明的低热等疾病。
3.2.2 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肉桂、附子、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8味药组成。具有温补下元、壮肾通阳等功用,是补益肾阳的名方[16]。名曰肾气,柯琴注解:“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金匮要略》中肾气丸一方已被运用于治疗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女子转胞五种疾病,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
附表 异病同治常用方剂一览表
3.2.3 逍遥散 逍遥散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从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四逆散演变而来。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所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17]。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据文献报道,有关逍遥散的研究(从1982年~2001年)共计712篇,其中用于临床观察且未偏离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用的文献共计138篇,治疗病证有125种之多,涉及到精神、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眼科、皮肤科、儿科等多系统疾病,显示本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18]。
通过对异病同治常用方剂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仍然是一些经典方剂的使用频率最高。临床上医者多以经典名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守方微调,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一般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也需注意,尽管不同的疾病在某些时候会呈现出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症状体征序列,可以辨证论治,异病同治,且有时会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绝对不应该忽视的是这组症状体征序列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当中,所以必然会带上原有疾病的特点。也就是说,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自然病程以及转归,即疾病本身的属性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四诊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吸取现代医学提供的有关疾病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诊治,才更有利于提高中医疗效,对中医的远期发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