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
设计师的农业创意
让屋顶这个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因你亲手种的菜而变得积极起来,朱胜萱以一种类似农业地产的生意圆了都市人的田园梦。
“自从16岁到省城昆明读大学时离开了耕作的土地,我觉得自己的记忆、梦想,对味道、气味和触觉的感受,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家乡。”在一篇随笔中,朱胜萱这样写道。这位来自云南农村的景观设计师、上海世博会景观工程设计负责人,对于田园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情怀。
2010年年底世博项目结束,加上动了一次大手术,朱胜萱从紧张的工作中稍稍解放,他想,是时候让心中一直藏着的田园梦付诸实践了。“我相信在这座城市里,还有很多人有着与我一样的情怀,我要为他们找到一个能够倾诉这份情怀的地方。”
一边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一边是充满了泥土芬芳的田园,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朱胜萱需要找到一条通道。景观设计师的身份让他能够以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很快他找到了圆梦的舞台——城市中大量闲置的屋顶。
将众多的闲置屋顶变成田园、种上蔬菜,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做好足够的防水措施,铺上专门的轻质土,再加上一套排水灌溉系统,一个天空菜园就诞生了,到2012年,这样的菜园逐渐被他放到了一些工厂和商务楼的屋顶上。
然而对朱胜萱来说,这只是梦想的起点,要让这座城市千千万万个闲置的屋顶都变成田园,他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为天空菜园打造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毕竟,此前这些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与物业方理念上的契合,但要大规模复制、推广,就必须有一个让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商业模式。“当时的想法就是与大型的Shopping Mall合作,利用它们的大面积屋顶建设天空菜园,在出租菜地的同时,还在屋顶开设诸如儿童教育、果蔬餐饮等一系列的业态。”朱胜萱说。
但很快,这样的想法就遭到了挑战:尽管技术已经成熟,可当时固定式种植的模式并不是个讨巧的做法:对物业方来说,在自己的屋顶上用黄沙水泥建起一个固定的种植区域,这终究不容易接受;而对朱胜萱来说,这种建设固定工程的方式也使他面临更多风险:如果项目建成之后没多久即因为种种因素被终止,之前的所有投入将血本无归。
“地主模式”拓开市场
较之技术层面遇到的挑战,政策上的困难显得更为棘手,如果说单纯在屋顶种菜还处于政策许可的范围,那么诸如儿童教育、餐饮服务等业务在屋顶上经营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就成了巨大的疑问,这一政策空白给整个项目带来的巨大不确定因素让朱胜萱放弃了这样的模式。“去年我们都已经与一家幼教机构谈好了合作计划,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朱胜萱告诉笔者,去年一年他都没怎么增加项目的数量,一直在思考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首先做出调整的是种植技术,既然固定式的种植方式不利于商业运营的推进,朱胜萱决定转而使用一种更为便捷灵活的种植模式。为此他带领团队专门开发了一款名为V-BOX的生态种植箱,这一款种植箱除了能够借助虹吸原理在无需电源与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灌溉之外,更关键的价值在于可以随时装卸、随处移动,此前固定式种植模式对各方造成的障碍顿时消失。
克服了技术上的挑战,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便成了唯一的问题。考虑再三,朱胜萱最终还是决定采用一种看上去最为简单的“地主模式”,即先与ShoppingMall的物业方签订协议,按照前3年免费、之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的方式,获得一块屋顶10年以上的使用权,然后以种植箱为单位,将一块块位于屋顶的小小菜园以一定的价格租给消费者。“这一模式避开了之前困扰我们的政策风险,而对于物业方来说,天空菜园的存在无疑也能为其带来一批具有相当消费力的客流。”朱胜萱想了一圈,这样的模式最令他满意。
然而很多团队成员却不认同他,“这个模式太简单了,别人若要模仿简直是太容易了!”这些疑问成了朱胜萱的家常便饭,但他仍然显得很淡定。他坦言,作为一个赚不到什么大钱的农业项目,其对于资本的吸引力显然有限。
即使有人想要涉足其中,诸如V-BOX种植箱之类的前期研发投资成本无疑也是一个壁垒。但抛开这一切,单就实施天空菜园项目的初衷而言,朱胜萱并不认为被人模仿是件坏事,“等以后城市建筑的屋顶都布满了天空菜园的时候,人们谈起这件事情都会记得最初是朱胜萱做起来的,这不是很好吗。”
就这样,不久之后,位于上海七宝凯德购物中心屋顶的天空菜园正式开业,消费者只需每月支付50元的租金,就能获得一个V-BOX种植箱的菜地,蔬菜种苗与日常养护,会有专业人员提供。市场的反应很快印证了项目的价值,到目前为止,七宝凯德的屋顶上已经有超过600个种植箱被出租出去。
梦想与现实的美好结合,让朱胜萱显得兴奋,他说只要再有5个类似的屋顶,整个项目就能实现盈利。他希望带来更多的天空菜园,圆更多的都市田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