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添宇
一个伟人带领他的同志和部队,舞动地球上最鲜艳的红飘带,从江西瑞金出发,喋血湘江,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千年雪山,穿过茫茫草地,人困马乏,疲惫不堪,这支真正意义上的疲惫之师,来到了中国西部的陕北。这一年,正是公元一九三五年十月,朔风凛冽,饥寒交迫继续考验着这一支穷途末路的队伍。将士们实在太饿了,实在太疲劳了,这一路上的艰苦卓绝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红五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镰刀铁锤组成的图案是冥冥中的精神支柱。
袁家沟,地老天荒,名不见经传,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马嘶人叫,尽管声音稍显微弱喑黯,尽管人们满脸烟尘和菜色,却能隐隐传递一种不屈的力量,使这个黄土高原上闭塞寂静的小村子立马有了勃勃生气。这个伟人衣衫褴褛,形容憔悴,跟他的战友们并无明显区别,有的只是身处困境中的坚毅、果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自信,雄视千古的眸子里深藏的坚决、坚定。田头地垄,窑前炕头,是他和质朴的陕北老乡促膝谈心的情景。白天像一颗光辉的太阳,照亮了晦暗的袁家沟。黑夜里更像一枚皎洁的月亮,升起在陕北高原的茫茫苍穹,而百姓成了星星,围着他璀璨了西部的夜空。征战途中,更像一盏明灯穿越茫茫黑暗,成为最明亮的路标。在这束光明的指引下,一些袁家沟的后生纷纷加入了这支队伍。
一夜北风紧,高原上的风滚动着,嘶吼着,摇撼着窑洞的门窗。风带着寒气从门窗缝里溜进来。伟人挑灯夜读,时而沉思,时而凝视。如豆的油灯,橘红的灯焰跳动着,映照着那张国字形脸庞,写满了诸如“希望、未来”的字眼。一夜无眠。遥想一九二三年的橘子洲头,独立寒秋的他,试问浩瀚苍穹:“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一名不文,心忧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怀揣着一个大得惊人的梦想,要把受苦受难的民族变成幸福、自由、民主的福地。为着这个伟大的梦想,他失去了千千万万的战友同志。他的爱侣,手足弟妹,相继赴难。还有来自同一个阵营的同志所谓话语权之争的分歧,纷纷扰扰。倭人紧逼,河山破碎,前途未卜。眼前这万余人的队伍将承载着多么重大的使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眼前仿佛燃起了熊熊烈焰,这是希望的火光。他深信,这火一定能烧掉一切旧势力的营垒,新的国家就如浴火的凤凰,涅槃之后的新生将是注定了的。
雪停了。袁家沟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玉树琼枝,一派粉妆玉砌。何其壮美!戎马倥偬,铁血诗人心中的诗意一下子葳蕤起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被皑皑白雪覆盖。汹涌澎湃的黄河,此时犹如无声的长卷,绵延不绝,亦如雄奇瑰丽的冰雕群,出奇的静美。眼前的雪景澎湃着诗人的万丈豪情。借着如豆的油灯光,在简陋的小方桌上,诗人挥动擎天巨笔,将豪情凝聚流泻笔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气呵成,力透纸背。诗人一吐为快,饱经挫折的心中块垒风飘云散,他象征性地挥了挥手臂,有千钧之力。这是一种未来的指向,更是一种超然的决断,还是一种思想的具象。最写意的诗化神情,定格在历史的风烟中。
这场诗意的瑞雪,翩然降临在袁家沟的土地上,变成中国革命征程中最柔情、最温婉的一笔。三六年二月的袁家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篇章里最温暖、最动人的一抹。伟人策马驰骋,大军渡过了黄河,奔赴抗日战场。诗人伟岸的身影融入了不朽的母亲河,身后的晋陕高原群壑林立、白浪粼粼,是伟人心中最妖娆的诗行。
凝望玉米
上中学的时候,总听到那位慈祥的老校长经常说:“包谷糁糁,吃成胖墩墩。”那时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能吃饱玉米面糊糊就是小康水平了。从那时我就知道,包谷的营养价值极高。包谷是玉米的乳名,乡下人叫惯了,怪亲切的,总觉得“玉米”这个洋名叫不顺口。
玉米在农村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民的血管里也流淌着玉米的血脉,也就是说,玉米是乡下人的亲戚,或者是先祖。因为村庄里玉米的年龄远比活着的人要漫长得多得多。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应该是玉米的晚辈。它跟所有的人都有某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说不清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
玉米是有故事的生命,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的悲喜交加。先是人们怀着一种虔诚的心理,把漂亮饱满的种子放进事先整理得软绵绵的土地里,意味着把整个春天和希望交付给了脚下的肥沃厚土。肩负希望的种子们安安静静地躺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阳光、雨露、春风把它们叫醒,萌芽,生根,出苗,完成生命旅程的第一阶段的使命。对那些走不出黑暗在半路上默默死掉的种子,人们丝毫不会怪罪它们,倒是心里像逝去亲人那样沉重伤痛,选个合适的日子,重新播下去,神情安详得像是送别儿子或女儿远走四方一样。
钻出土面的玉米苗,感觉到了外面世界的光明和美好。周围到处都是熟悉的面孔,一点儿也不孤单。下定决心来,不敢辜负下种的人,在晚上春风沉醉或者是素月当空的时候,拼命吸足雨露养分,白天就不再害怕烈日的炙烤和焦风的肆虐。逐渐长大的玉米,隐隐地露出俊美的风度,对生的叶片,修长如剑器。土地的滋养,农人的呵护,玉米植株色泽鲜丽、饱满丰润,在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风姿绰约。农民们的高大身体渐渐隐没于玉米林里。远远望去,整片整片的翠绿,叶片像无数的手相互挽着,密不透风。热气蒸腾着,一团团的绿雾流动着,氤氲着。稼穑的人们走出丛林回望身后的风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豪情和激动。
光阴荏苒,玉米们该回报土地以及精心照料他们的人类了。先是孕育生命,继而开花,成长发育,这个过程简直是美的展示。看吧,单个看玉米苗,平静的神情里全是创造的喜悦和甜蜜,像怀孕待产的准妈妈那样幸福和安详。宏观地看,又像庞大的仪仗方阵,高坡上,平地里,阵容肃穆,凑热闹的热风经过的时候,战旗猎猎,威武雄壮,令人肃然起敬。再过一段时间,新生的嫩粒儿从母亲的怀抱里探出了小脑袋,格格格格的笑声回响着。金秋的风是玉米的生长剂,阳光里的钙质也积极地催促玉米快快成熟。
等待是甜蜜的。看着一地的金黄玉米,农人们像是欣赏自己的一件件杰作,百看不厌,不由地想走进它们,瞧瞧、摸摸、嗅嗅,感觉真好。终于熟透了,选个清清爽爽的日子,把它们一个个地请回家,堆在院子里。简朴的家园立马就变得富有而温馨。借着暖暖的秋阳或是融融的月色,又一个个地剥将出来,挂在掉光了叶子的老树枝桠上,或者呈一字长蛇阵挂在屋檐下,晾干。这个时候,村庄里到处都是黄灿灿的玉米棒,甜丝丝、令人陶醉的气息飘荡在空旷的田野上,这怕不是村庄里最壮观的风景?看着他们,人们心里就会油然而生敬意和安全感。
风干后的玉米,在老石磨的碾压打磨中或是在电磨的挤压磨蚀下,变成白里透黄的细末,在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的巧手中,又变身为各种美味,滋养着人们的身体,它的血液随之融入庄户人的血管。剥离下来的玉米皮、玉米芯、秸秆都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有的喂牲畜,有的当燃料取暖做饭。
玉米的生命短暂而悲壮,养育一个个村庄。最后身体还要化为齑粉,成了牛们、羊们过冬的口粮。这得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我想,玉米们没有痛苦反而高兴。把牛羊喂壮了,村子才像个村子。肥壮的牛深翻着黑油油的土地,玉米又可以进行生命的长征。有时候,人们用干枯了的玉米秆搭成棚子,把地上的大白菜安置在里面过冬。
一代代的玉米们,把全部的价值都奉献给了相依为命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凝望玉米,它常常站成一种顶天立地的姿态,跟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一样可敬。
敬畏土地,我的心中涌起阵阵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