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峣
清晨,寒风穿过悠长的山谷,裹挟着硕大的雪片,砸向路边的松柏和老屋上的瓦片。风声雪声里,陶大夫还是清晰地听出了有人敲门。他迅速披上棉衣,打开屋门。
原来是远道而来的侄儿。
侄儿在省城里担任局长,已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过年前回老家准备接父母去城里生活。临行前,他特地带着礼物,开着车在山路上颠簸了近两天,专程探访避世隐居多年、专在深山里行医的远房叔叔——一份孝心,着实令人纳罕。
见了面,寒暄毕,侄儿皱着眉向陶大夫道出了自己近来的苦恼。原来他失眠多日,用药睡着却又噩梦连连,醒来浑身虚汗,如刚出浴。言罢,他从皮包里抽出一副现用的药方,双手呈给陶大夫。
陶大夫自幼随父学医,悬壶济世数十载,医理极精。只因厌弃世俗,所以避处山间,专为山民看病。虽说名气不响,但医术自是精湛。见有药方,老人家便戴上老花镜细看。据侄儿讲,这方子是他多方求人才请到的一位造诣极高的老中医为他把脉之后所开。
陶大夫看罢,轻轻叹道:“唉,果然病之理深微,医之理精沉;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这药方是否有误?”侄儿额上沁出汗珠,紧张地问。
“不。”陶大夫摇了摇头,“这药方用药奇绝,出自高人之手。只是用药有些怪异。”
“对啊!”侄儿拍了一下手,“那老中医交代的药引更奇怪了——狼心一枚!”
“狼心一枚?”陶大夫深深地望了侄儿一眼,似有所悟,没再言语。
陶大夫自幼曾拜山间猎人为师,习得猎狼之技。侄儿便请老人家出山相助。老人取来一柄钢刀,刀薄如纸,刀刃锋利冷冽。老人家捉来一只鸡杀了,取鸡血淋于刀刃之上,待血凝注,复淋一层,如此反复多遍。
夜幕降临,二人进山。山谷之中,风啸雪舞,打在脸上,有如砂砾。
陶大夫将刀放在林间的雪地上。刀刃在白雪的映衬下闪出幽微的红光,血腥味儿四处弥散开来。二人躲在石后。
远处,走来一只狼。腹部微微下垂,显然是刚刚饱餐过一顿。口中叼一截羊腿,应该是带给小狼的晚餐。
狼的鼻翼上下翕动着——它闻到了鸡血,于是扑向钢刀。
它放下羊腿,眼珠闪动着欣喜的光芒。它俯下身开始舔舐刀刃上的鸡血,嘴里发出满足的“哼哼”声。
舔完一面,狼叼起羊腿,准备离开。可它还是抵挡不住鸡血香气的诱惑,复又折返,贪婪地舔起了另一面。这时,一种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刀刃上的血迹总也舔舐不尽。原来,不知何时,锋利的刀刃割破了狼的舌头,狼在舔舐着它自己的鲜血。
“怎么会这样?”侄儿好奇地小声问。
“贪婪的本性,决定了它想要占尽它哪怕并不需要的东西。古语云:利令智昏。狼这时已分不清哪儿是鸡血,哪儿是自己的血了。它只想满足自己的占有欲!”陶大夫淡淡地说道。
侄儿听了,背脊一阵发凉。再看那狼,已颓然倒地。侄儿不禁面色煞白。
陶大夫立起身,绕过死狼,捡起刀,叹道:“我隐居山林十数载,不知者谓我何求,我其实只是怕被那些不需要的物质束缚,让人性掺进贪婪的狼性啊!”他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狼和良,只差了一个反犬旁。有了狼性,良心便成了狼心。狼心易得,而良心难求。任何人不失良心才能活得安心——这就是那位老中医开这副药方的真正用意所在啊!”
侄儿一言不发,若有所动。
山谷里一片死寂,惟余风之长吟。
【点评】
这篇小小说巧妙地将“动物世界”节目中曾介绍过的“单刀捕狼”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反腐题材“嫁接”在一起,形象地揭示了欲罢不能的贪欲会将一个人引向末路的道理。文中陶大夫的机智、深沉和善假于物的救人手段,侄儿的纠结、挣扎和较高的领悟能力都表现得活灵活现,细腻入微。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故事因此而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颇具特色,文笔古朴醇厚,很有味道。
(王淦生点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