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为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变了传统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并推动了交往媒介的丰富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也对沟通交流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对网络信息化在沟通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消极作用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 沟通交流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沟通交流模式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和形式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人们对网络沟通交流持有怎样的态度,网络信息化都的确改变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与方法。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以及生产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化对沟通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已经同样明显。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社会中,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对网络信息化在沟通交流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消极作用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信息化对沟通交流的积极作用
1.1 网络信息化有利于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
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即网络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沟通交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推动社会成员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契机。社会个体在对自身进行认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自我的评判,还需要在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将他人对自身的评判作为依据。在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中,社会个体所处的沟通交流群体受到地缘、血缘以及业缘的限制,这些限制让社会个体在沟通交流中受制于自身或者他人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以及社会地位,所以传统的沟通交流范围往往局限在与社会个体利益、职业、地位等相近的群体中。但是社会、科技的进步水平以及社会个体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的提高使社会个体开始不再满足于局限在亲属、同事范围中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希望让自身的沟通交流范围能够突破组织以及职业的制约。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为社会个体这些沟通交流需求得以满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信息化不仅可以让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从而巩固人们传统的沟通交流圈,同时可以突破空间地域等多种限制,从而使社会个体具有更加广阔的沟通交流范围。并且在网络虚拟性特点的基础上,网络信息化实现了对虚拟空间的塑造,这种虚拟空间有助于推动社会关系的创新。当社会个体融入到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网络群体沟通交流中,社会个体所接触的社会范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大,在这种能够进行主观选择并且沟通交流主体分离的沟通交流环境中,社会个体也不在需要面对传统沟通交流方式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另外,网络群体所具有的慷慨与宽容允许社会个体面对不同阶层的对象畅所欲言,这能够让社会个体体会到对自身尊严的尊重以及沟通交流中的平等。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化可以为社会个体的沟通交流创造新的环境,而这种新的环境有利于推动社会个体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1.2 网络信息化有利于推动沟通交流主体完善自我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够推动社会个体接触到具有差异的思想与文化,并在此过程中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挖掘与自我完善并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自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要求社会个体需要重视对自身的完善,并且事实上社会个体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以及提升自身的行为目标、价值标准以及知识结构才能够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实生活相适应。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区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下,社会个体会形成独特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如果社会个体成长中的社会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社会个体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等也会体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但是如果社会环境产生着不断发展与变化,社会个体就有必要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对新的观念以及新的事物做出了解。由于网络具备着极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所以能够将不同的观念、思想以及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于是网络信息化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变化与发展速度,同时也扩宽了社会个体的活动范围,在此过程中,社会个体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观念和思想。而社会个体在与具有各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网络个体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受到冲击。而要适应这种冲击,社会个体需要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以及思想观念。所以社会个体只有不断的丰富自身技能与知识,不断的对自身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目标作出调整才能够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中开展新的社会化活动。
1.3 网络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个体宣泄自身情感
网络信息化能够为社会个体在沟通交流中宣泄自身情感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渠道,这对于社会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有利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撒谎”行为或者称之为“面具”。虽然每个社会个体都因为冲动和欲望的差异以及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具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撒谎”行为以及“面具”来掩盖自身个性以更好的融入群体是具有必要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个体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以及压抑感,这对社会个体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然而在传统行为习惯以及行为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多数社会个体在面对心理问题以及各类烦恼时并不愿意或者欠缺勇气求助于心理医生,甚至不选择向亲人以及朋友进行倾诉。无论如何,为了社会个体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社会个体都需要将放下一些心理负担。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环境具有个性化、平等性以及匿名性的特点,所以网络可以成为社会个体对自身情感进行释放以及寻求心理支持的主要渠道。由于网络具有隐匿以及再塑造的作用,所以社会个体在利用网络开展人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进行随意的涂抹与修饰,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找到与自身保持保密且忠实关系的沟通交流对象,并将现实中并没有“面具”的本我呈现出来,因为即便如此,他们也可以获得尊重与关怀,并为自身的焦虑、压抑以及郁闷找到宣泄的途径。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沟通交流主体不用担心自身的隐私被别人知道,因为自身的身份以及自身所叙述的内容真实性只有自己知道。无论如何,通过这种自我宣泄,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主体能够对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行排解,这对于沟通交流主体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endprint
2 网络信息化对沟通交流的消极作用
2.1 网络信息化导致沟通交流主体产生网络沉迷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沟通交流主体可以以自身喜好为依据来对感兴趣的新闻、网站、音符、音乐、电影以及朋友进行搜索。并且网络信息化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展现自身才华与个性的平台,他们可以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并可以在共享资源与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事业进行开拓。总之,网络信息化发展给社会个体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在这些诱惑下,社会个体十分容易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在与网络群体的沟通交流中,社会个体也更愿意享受来自虚拟世界的赞许声而不愿意接受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落差,于是社会个体会对网络产生极大的心理依赖并开始选择对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进行逃避。所以网络信息化在让社会个体的沟通交流内容以及方式得到丰富的同时,也让社会个体在沟通交流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与主动性,同时让社会个体对网络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2.2 网络信息化导致沟通交流主体产生多重人格
网络信息化让社会个体在网络中的沟通交流能够对自身角色进行随意转变或者塑造多重角色,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化为社会个体扮演不同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平台。在这种沟通交流中,社会个体可以打破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形象,并通过符号以及文字来弥补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属性的权限,从而将自身以理想的状态呈现于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社会个体长期沉溺在自身所塑造的完美形象以及不断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社会个体将可能不愿在接受自身处于现实社会中真实但是却不完美的社会形象。而社会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就在于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对某一社会角色进行扮演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则容易让社会个体在虚荣心等情绪的推动下混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界限,并逐渐迷失自我。并且当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让社会个体的情感释放需求以及欲望需求得到满足时,社会个体则可能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中不断的尝试扮演不同角色,这为社会个体出现人格分裂问题埋下了隐患。由于当前需要社会个体在网络中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所以社会个体在网络信息化中的沟通交流环境中也感觉不到和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类似的约束,但是最终社会个体还是要回归现实社会,而如果社会个体在网络信息化中的沟通交流环境中难以自拔时,他们的行为与心理就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现象,从而导致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的出现。
2.3 网络信息化导致沟通交流主体产生信任危机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具有虚拟性,这促使更多的社会个体抱着游戏心态加入网络沟通交流中,并且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随意编造包括名字、身份、性别在内的信息,一切的虚假内容都是为了四处逢源。他们逐渐摆脱了现实社会中道德以及法律的束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更多的选择自主权来满足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并逐渐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与法律选择无视,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机制逐渐弱化。但是另一方面,参与网络沟通交流的个体也难以对沟通交流对方的信息作出准确的确认,这让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充满了猜疑。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沟通交流中,社会个体打破了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环境附加在自身身上的社会属性及其真实特征,当这种虚拟的沟通交流变成一种习惯时,社会个体甚至会忽略现实社会沟通交流的真实性,并将在网络沟通交流中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带进现实生活中,从而使社会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3 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为人们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同时也容易导致社会个体在网络沟通交流中产生人格异化,所以网络信息化在沟通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而面对网络信息化给沟通交流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对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策略做出研究与探索。
3.1 对人机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正确处理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丰富了人际交往关系,在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基础上,社会个体可以足不出户的与他人取得联系,并且相对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而言,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了更大的范围。社会个体在交往中不会受到时空制约,同时不用考虑各类利害冲突与利益关系。但是相对于人际关系而言,人机关系更容易让网络沟通交流者成瘾并混淆人际关系与人机关系的概念。网络沟通交流由于不存在面对面的交际压力并且能够让沟通交流主体具有更加强烈的安全感,所以在网络沟通交流中,交流主体可以更加的舒适与自由,然而社会个体毕竟要回归现实,人机关系也不能对人际关系进行完全替代,并且网络具有的虚拟性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抽象,在这种抽象的沟通交流中,人所具有的需求并不能够全部得到满足,所以作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人际交往主体,应当保持有清醒头脑,在承认网络信息化为沟通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认识到网络信息化可能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流以及社会主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提升自身的自制自控能力来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化对自身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以确保自身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都具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3.2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全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对沟通交流发挥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作为社会个体应当承认这一点并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理念进行更新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这种人际交往理念的转变应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人际交往受到传媒、交通、地域以及实践的影响而受到明显限制,同时具有着明显的乡土观念与等级思想,这些观念与思想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具有着一定的落后性与封闭性。而在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自由且广泛的交流,所以在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个体要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开放性的思维与观念,突破传统沟通交流中等级以及阶级的对立与冲突并与他人构建平等的人际关系;二是社会个体要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出重新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人际观。网络沟通交流具有着自由性与虚拟性,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难以得到满足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沟通交流在一些时候被当做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而忽略了网络沟通交流中的主体性。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社会个体在开展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不应仅仅重视网络交流所具有的工具性,同时必须将沟通交流对象看做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社会个体,从而在沟通交流中体现出平等与尊重。endprint
3.3 养成健全的交往品格
社会个体所具备的品格是后天环境与后天教育的结果。社会个体健全交往品格的形成应当依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社会个体也应当重视自省自律,通过反思自身言行与思想、学习榜样等方式来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中的沟通交流中,社会个体健全交往品格的养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信用与诚实当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如果缺乏信用与诚实,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都难以健康开展。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进行重点强调的内容,同时诚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要重视形成合力对公民道德建设进行强化,在加强信用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基础上构建诚信规范以为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创造良好环境。二是要遵循慎独原则。慎独原则强调社会个体对自身的自省自律,要求社会个体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要求来规范自身思想与行为。在具备虚拟性特点的网络沟通交流中,慎独原则十分重要,网络中的沟通交流对象并不是面对面存在的,并且网络行为监督角色的缺失也让自我约束力量成为了社会个体对自身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网络沟通交流中,交流主体面对的环境越宽松,就越要保持自身节操并强化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利用自身修养来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控;三是要具备仁爱精神。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应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社会个体希望自身在网络沟通交流中能够开展真心的交流,就必须要体现出自身的真诚。如果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则需要对别人体现出尊重。虽然社会个体在网络沟通交流中所面对的并不是真实的人,但是所传达的确实真实的信息与真诚的关爱,所以只有人人都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够让网络人机关系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黄俊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特点[J]. 新闻前哨,2007(09).
[2]杨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J]. 才智,2010(36).
[3]杨丹.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质态[J].新闻爱好者,2011(12).
[4]郑素侠.网络的两种使用形态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04).
[5]王凯,黄炯,马庆国.博客撰写者博客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一项基于264份样本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2).
[6]谢新洲,张炀.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1(06).
[7]张晨阳,郭瑞.网络对社会关系的异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3).
[8] 康莉娜.开心网中的人际交往特点探析[J]. 今传媒, 2010(11).
[9]张莉.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产生机制[J].重庆图情研究,2006(02).
[10]焦德武,白京.人际传播视野下的网络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5(12) .
作者简介
孙海玲(197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吉林工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校园网络安全 。
作者单位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