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特++吴皓月
摘 要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主要载体,必将在这场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改变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电动机,都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必将也会让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生。
1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起初几台计算机的简单物理联通,发展到了今天实时、双向互动、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网络实时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三大技术特征。“云计算”是一种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通俗讲“云计算”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联上互联网,就有计算能力来提供,你有要多少就可以取多少,要多少给你计多少费。“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所需要的新处理模式正是“云计算”。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者共同形成了类似于“虚拟大脑“的结构。一方面,互联网为实时、在线、可扩展的云计算能力提供了传输方式,云计算是互联网“智慧”处理能力的具体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大数据的汇聚形成提供了主要信息资源渠道,通过互联网,数据的产生和搜集量是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一般认为,人类现在一年生产的数据量是上年的150%。大数据是互联网“智慧”产生的资源基础。 因此,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说是新一代互联网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和应用方向,同时也将成为互联网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动力。
2 互联网将改变什么
2.1 互联网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法
(1)不再依赖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让全体数据自己“说话”。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对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依赖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进行研究和决策,也就不必先假设,再抽样调查,而是直接利用全样本的大数据,这很可能让人们会发现很多以前从没有意识到的联系,甚至是推翻过去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2)相关关系变得比因果关系更重要。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分析,将充分挖掘数据之间、事件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出分析结论。将更准确地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机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
2.2 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
互联网会使社会更加平等对称。互联网是网状结构,没有中心节点,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互联网的这种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分布式,是平等的。信息社会,信息和数据变的更加重要,信息量决定含金量。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获取的平等,必将有力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无论社会个体还是群体都将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2.3 互联网将改变生产方式
受益于互联网,产品创新、实践、反馈、优化周期变得很短,使得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个性化消费时代即将到来。
2.4 互联网将促使传统产业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已经让传统商业、传媒业、金融业和教育业发生了重大或者说一些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虽然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今后的三到五年,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跟互联网结合之后,特别是在如何服务好消费者,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发展等方面,必会引发行业一轮新的优胜劣汰。
3 互联网带来哪些挑战
在移动、快速、泛在、互动、巨量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新发展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这些挑战存在于新时间观(信息发布的分钟时差)、新空间观(信息传递的泛在跨界)、新价值观(信息互动的自由平等)、大数据(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面临空前威胁、侵害和误导)之中。
4 未来十年互联网路在何方
互联网将不断向前发展,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使用互联网。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互联网将越来越轻便,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台式计算机用户,社交网络将迎来快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应用,这必将让很多改变。
作者单位
国家信息中心 北京市 1000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