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2014-10-29 15:50郝志远
山西文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母亲

郝志远

2013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养育和陪伴了我整整60年的母亲,以百岁高龄,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多年来,我无数次默默祈祷,希望我慈爱的母亲能够长命百岁,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但依母亲的身体状况,我总觉得她还可以再坚持几年的,却不想刚刚跨入百岁门槛,她就毅然地走了,这是我非常不情愿的,也是感情上难以接受的现实。

在这个蛇年春节的前后,母亲的安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在春节前的几天,我还是秉持先公后私、以忠尽孝的原则,忙着处理审计厅的公务。2月2日,腊月二十二,我到定点扶贫的静乐县上双路乡农村慰问了贫困群众,傍晚时分回到家中,得知母亲从中午起吞咽困难吃不下饭。开始还能喝点流食,到春节以后,就逐渐纯粹不能进食。几经了解,这是一种逐步发生的吞咽功能退化症状,目前医学上没有什么办法,靠着掺水饮入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类营养物质,也难以从根本上逆转。我们试图通过静脉滴注给入较多营养物质等以求改善,但遭到母亲的坚决抵制,她一次次地推开输液的针头,让我们手足无措。开始几天,她还能说话,她固执地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该走的时候,坚决抵制任何治疗。

在母亲不能进食的20天时间里,眼睁睁地看着她憔悴消瘦,我心急如焚,而又无能为力,明知如果送到医院就医也无良法,而且会无端地折腾一通,徒然给老人增加痛苦,我不能那样做,即使老人非走不可,也要让她躺在自己熟悉的家里静静地离开。到了2月19日下午,趁着她有些昏睡的迹象,我请教一位熟悉的医生后决定再次争取给她输液,那天下午,我到药店购买了消炎和营养药物,傍晚时分开始输液,这时,母亲实际上已经失去抵制的能力,输液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液体和药物一滴一滴地输进去了。开始,我还暗自高兴,希望药物能够起作用,希望母亲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再次战胜死神,能够继续安详地度过幸福的晚年。但是,结果并未如我所愿。我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帮助母亲完成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次大便,扶着她虚弱的身体,用卫生纸反复地擦,却总是擦不干净。不知母亲为我擦了多少次,而母亲只用我擦了一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我这样的年龄,体味母亲的恩情、儿子的责任,感受深刻。即使老人已经对子女的表现满意了,那也只是说明他们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做得到位。实际上,无论我们做子女的怎么关心老人,也远远比不上老人对我们的关心。无论我们怎么孝顺,也难以报偿母亲的恩情。这种歉疚,将会伴随着我生命的全部历程。

后事简办,是母亲的遗愿,也是我的选择。我没有告诉工作单位任何人,由于担任“一把手”,免得人们知道了又是看望又是送礼,包括母亲每次生病、住院,我都严加保密,把好这个关口。众多的朋友也一概没有相告。不是自我标榜,但这种自觉性我是有的。就是我和姐姐两家,孙子、外甥们,叫了老家几个亲戚,找了几个帮忙的人,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季节,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坟地里挂起了简易的挽幛,摆放了花圈,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和孝子贤孙们的哭泣中,我们送别了母亲。我为母亲写的挽联是:“含辛茹苦百年历经磨难抚养子女成人恩重如山 行善积德一生未曾享乐撒手人寰西去痛惜似海”。母亲一生都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她的晚年更是平静安详的,在她生命的尽头,又是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在百岁之际辞世,也并无大的疾病和痛苦,甚至她自己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可以说是实现了善终,实现了“五福临门”,应该说是悲中有喜,祸中有福。虽然母亲对我的表现很满意,人们也说我是孝子,但我心中还是有难言的愧疚。多年来,虽然心中无时不在牵挂母亲的健康,但公务在身,多在外,少在家,陪伴母亲的时间太少。最让我痛苦不已的是,有过多少次更多孝敬母亲的机会,我却要等待工作不忙的时候去看望她。就是在母亲临终前的日子里,我也没有为此放下工作,明知马上就要交班,还是一如既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家事次之。总是想着等有了时间再好好陪陪母亲,而正当我到了工作不忙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再等待。留给我的是无限的痛切和追悔!

当母亲在世时,即使我已到了五六十岁,仍然是母亲眼中的孩子,对子女特别是我这个儿子的关心呵护,早已成为母亲生命的全部,成为她活着的最大意义和最高目的。即使在弥留之际,母亲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嘱咐我工作学习不要总是熬夜,吃饭不要凉了,天冷多穿衣服,真是无微不至。母亲对我的养育、疼爱,在我的记忆中是那么熟悉,那么深刻。真正留下记忆的事,应该是五六岁以后了。我幼年、少年时,家境贫寒,父母能够给予我的照顾,就是他们节衣缩食,保证我的营养和正常成长。那时家里养几只鸡,要用卖鸡蛋的钱购买咸盐和点灯照明用的煤油,但就是这样,父母还是要从中留下给我吃的鸡蛋,只要有了肉,总是优先保证我吃。在我幼时,特别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缺乏,母亲总是把紧缺的粮食首先用于我,多数时日,锅里做饭都是两样,父母随便吃些充饥的东西,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到了我稍微懂事的时候,经常对这种特殊待遇提出抗议和抵制,却总是不起作用。在那种十分贫寒的环境下,母亲以极为有限的条件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最充分的关爱,然而她对我人格的形成、对我的学习、做人要求十分严格。父亲去世较早,在我12岁时就离开了我们,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把她长期艰难生活中铸就的正直诚实、刚正不阿、坚强不屈、公正无私、勤俭朴素的品格毫无保留地移植给我。至今记得,她对我说过最多的话是,“人穷志不穷”,任何时候都要刚强,“不蒸馍馍也要蒸(争)口气”。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母亲对我和姐姐的上学、接受教育却从未犹豫,始终是坚定不移的。

母亲出生在山西河曲县井峪沟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7岁丧母,9岁时她的父亲走西口,一去不返,与奶奶相依为命,历尽人间的苦难与辛酸。一位本家的伯父带她到了岢岚,与父亲结了婚,靠租种土地为生,而后买下200亩土地,逐步过上了温饱日子。又逢日寇入侵,颠沛流离,几经搬家,生活一直不是很稳定。在年轻时,曾受到失子的打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姑娘,长到15岁时病故,伤透了心,后来又先后生下了姐姐和我。这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最高奖赏,看到我们姐弟俩茁壮成长,他们感到莫大的安慰,不管承受多么艰苦的劳动,不管经受多么贫穷的煎熬,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直感到无尚幸福。他们以拥有一双正直善良、勤奋好学的儿女为骄傲,为村里左邻右舍所羡慕,当然也不乏嫉妒和排挤。家族势力在农村具有很大影响,由于我父母在后来定居的村里是外来户,势单力薄,遇到有利益冲突的事,就会有明显的表现。从我记事起到外出上学、工作前,对这种现象已深有感受。母亲生于民国初年,大概那时辛亥革命的风潮还没能席卷到河曲、岢岚这样的小地方,她还是未能摆脱裹小脚的命运,一双被束缚变形的小脚,怎么能适应长期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在农业合作化之前,妇女在家做饭带孩子,但集体化之后,不分男女,都要参加集体劳动。母亲几乎每天都要披星戴月地参加生产劳动,包括春夏割草、秋收。割草是论斤计工分,我上学以后每逢星期天和假期,都要帮助母亲割草。在我刚上小学时,父母亲中午基本上都在田间劳动不能回家,把我中午的饭放在窑洞窗台的“猫道”口,放学后回家自己取了,在院子里就着凉风把干粮吃了再去上学。父母亲在野外劳动,早饭是稀饭加点窝窝头,中午吃点冷窝窝头之类的干粮,晚上天色漆黑了才能回家,还要做饭,这是一天里最主要的一顿饭。那时我们家乡做饭要靠烧柴,有时风向不对,灶火冒烟,熏得人流泪不止,还吃不上饭,有时遇上下雨天,柴都淋湿了,也会发愁吃不上饭。尽管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一家人一直在满怀希望地生活,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把一个个困难甩在了脑后。我经常可以听到母亲爽朗的笑声,直到她的晚年,这笑声一直是鼓舞我前进的强大动力。父亲去世后,母亲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那时我刚上初中一年级。好在我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尽管工资不高,但也可以给家里一定补贴,这在当时的农村也是少有的。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文革”开始,学校不能正常上课,我可以回村劳动,承担了砍柴、担水等重体力劳动。不久,我参加工作,抽空回家砍柴担水,帮助母亲承担一些重活。后来我上了大学,又到了太原工作,假期砍好柴,也备一些冬季取暖的煤炭,但母亲还是要自己去砍柴,那时村里人吃水要从河里挑水,要爬一道坡,母亲经常自己挑水,很不安全,尤其到了冬天,要从冰窟里取水,这显然超出了母亲这样一位小脚老人的能力,有时我说好了花钱委托邻居给母亲担水,但我走后,母亲为了省钱,还是要自己挑水。直到1985年,母亲72岁时,我在太原分到了房子,才把她接到了太原。这以后,虽然母亲在我的身边,可以得到我的照顾,但实际上,由于我工作忙,妻子上班远下班晚,到母亲86岁时,她老人家每天还给我们做午晚两顿饭。直到2005年,母亲92岁之前,还为我们洗锅洗碗。2005年,因肺部感染母亲住了一次医院,那次未能彻底治愈,留下了肺部纤维化这样一个较为麻烦的后遗症,伴有吞咽困难,动辄会出现呼吸困难,不能顺利进食,但凭着母亲顽强的生命力,又一次得到了逐步恢复。后来还能做一些洗锅洗碗、洗菜等家务劳动。最让我过意不去的是,每天早上,妻子上班早,做好了早饭,本应我照顾母亲,母亲却担心我吃饭凉了,总要替我热饭。你不让她做,她也要做,否则还会生气。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时,热爱劳动,是她一生的天性,只要一息尚存,她就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我们也认为,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活动对母亲的健康是有益的,在安全的情况下也不反对她做。但也摔过几次跤,一次比一次后果严重,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但即使是软组织损伤,对一个高龄的老人来说也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每一次的磕磕碰碰,都会给我留下极大的愧疚。尽管我的妻子、我的姐姐姐夫、我们全家人都很爱护和孝敬母亲,但总有很多照顾不到的时候。令人欣慰的是,母亲直到去世前,脑子一直十分清楚,她不识字,却可以准确地推算出每天的日期、每个节令的日期,她可以随时说出一些二三十年前只见过一两面的我的同学、同事及其孩子的名字,还能记得我同学父母住在哪里,有时连我都淡忘了的情节,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母亲一生富于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她思考问题还总是有深度的,有时会用很尖锐的措辞对我提出批评和质问,她的思维能力,简直难以让人相信她的年龄。遗憾的是,近四五年来,她的听力不断下降。在一年前,她还可以用手机和我姐姐通话。但去世前的几个月,听力更差,和她说话需要很大声音,给交流带来较大困难,有些想和她个别说、不适合高声喊的话,总是没有机会讲,这也是给我留下的一个遗憾。直到弥留之际,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她的意识都是清楚的。最让我难过的是,这次她似乎做好了要走的思想准备,一再表示她感到很累,一再地提醒我,她这次要留下我们了,不会超过正月了。似乎因为不愿看到我们难过,一反常态,表现得十分决绝。甚至看到我流泪,她都要骂我“没出息,哭什么!谁家老人还有不死的!”

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永远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母亲的双手、双脚都有一条横向的直纹,母亲经常给我看,自信这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密码。我想是的,虽然我解释不了,但那一定是非常吉祥的一个象征。母亲是我们村、也是我工作过的几个单位的寿星。也许,她的基因还会延续,她还会继续庇佑着我们。

在母亲去世的最初几个月,我难以从痛苦中自拔。虽然母亲以百岁高龄辞世,已是幸事,但母亲和我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感情越深,依恋越强,使我越难以面对母亲去世这一现实。如果母亲身患不治之症,我会易于面对现实。但母亲表现出的健康状况,如果不是突然间发生吞咽困难,我觉得她完全可以再幸福地生活几年的。几个月里,只要回到母亲生前居住的房间,只要看到母亲的遗像,只要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我就止不住地热泪盈眶。再过几天,就是母亲去世一周年了,我是流着眼泪写下这些文字的。今天是正月初二,想起去年今日,母亲还可以与我谈话,而今天母亲与我们却已阴阳相隔。一年来,我经常不由得想起母亲,潸然泪下。虽然这种情绪也在逐步平息,但此刻,在普天同庆春节的喜庆时刻,在我用这些粗浅文字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的时刻,我的灵魂又一次穿越痛苦的隧道。我想,我们每个活着的人,年轻些的人,纪念自己已故亲人,补偿对亲人孝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按照亲人生前的愿望,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出让亲人们欣慰的业绩,为社会、为人类多办好事,让天下更多父母、更多儿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母亲,您一定同意儿子的想法。儿子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廉政勤政,尽忠职守,以忠尽孝。不能陪在您身边的时间,我都在竭尽全力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儿子永远不会辜负您的希望,一定会不懈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人类有益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人。您的儿子曾经两度被提名为“中国青年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我会珍惜这一荣誉,永葆杰出品质,让您含笑于九泉之下。妈妈,安息吧!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