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震
【摘要】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和铁路事业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列车向高速化方向的迈进。通信传输作为铁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铁路系统中的各项工作提供通道支持,在保证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铁路 通信传输 通信设备
铁路通信传输是为了满足铁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设备和技术,在铁路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铁路通信传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往功能单一、信号独立、控制分散的铁路运输系统,开始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了一体化列车控制、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等通信模式。目前,铁路通信中包含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是铁路多种通信方式的结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铁路通信传输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铁路运输分支多、路线长、涉及业务复杂,想要形成一个统一的通信传输系统有很大的困难。
一、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
1、电话及通信调度系统。在铁路接入网系统和光传输的支持下,铁路各站的自动电话简单的就连接上程控交换机,可以有效规避信号被重置设置的问题。如果情况需要增加自动电话,可以根据站与站之间不同的业务量选择不同型号,来实现程控交换的结果。
2、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是铁路通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线系统包括调度总机、车站电台、机车电台、车站助理值班员便携台、运转车长便携台、有线通道和弱场覆盖系统等,大多采用无线和有线相互配合的链式结构。为了满足无线车次号校核与调度的无线传送,弱场强区采用光纤直放站覆盖。
3、站间行车电话及其他专用通信系统。站间运行的列车所使用的电话采用的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2M bit/s,通道中的一个或多个64k bit/s时隙,它们可以用作站间行车的电话通道,归属于车站值班员值班台。电务、供电、综合等专业电话采用自动电话方式解决。车务电话纳入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站场有线通信系统纳入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构成以车站值班员为中心的指挥系统。
4、应急通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列车出现事故时抢救过程中使用的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列车上都安装有应急通信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结合的方式,包括中心设备和现场设备两部分。其中现场设备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搜集事故现场的信息,将语音、图片等信息发送到附近的车站,再通过关同步传输到应急指挥中心,为后续的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铁路通信传输的实现方法
1、合理选择通信传输方式。现代铁路通信运输同时支持无线和有线两种接入方式,两种传输方式的应用各自存在优势和劣势,都能够适用各种情况。无线接入网技术是通过无线中继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能够保证用户客户端的稳定,实现信道的无线最优化分配。另外还有一种结合了计算机网路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技术与微机处理系统的集群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的容量也相对较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铁路通信中主要的通信方式。有线传输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主要分为四种技术,分别是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光纤用户环路技术。与无线传输相比,有线传输系统比较成熟,所需费用较少,抗干扰能力强。从铁路通信运输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在无线通信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有线传输依然是铁路通信传输中主要的传输方式。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未来无线传输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传输方式的安全性设计。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铁路数据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故障,导致一些错误的信息输出,带来一系列的运输故障的产生,给铁路通信运输安全带来隐患。其中由于黑客、病毒等外部的威胁最大。而且运输系统也经常由于个别元件受损或者硬件设计错误导致内部故障的产生。因此,技术人员要对铁路通信开放性传输方式的安全性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置网关,在上层传输过程就对不安全的信息进行屏蔽,保证通信与网络的安全性。如果是有线传输要加强对运输线路的保护,线路在通过公路、铁路时,应该用钢管做好防护槽,在严寒地带铺设线路时,应该加深线路埋藏深度,并在其中填充细沙进行保温。同时,为了防止电缆接头处磨损和老化,可以采用机械装配密封式接头盒,长途干线电缆需要在一定间隔后将缆线的外皮接地,光缆各金属部件间不做电气连通也不接地。
总之,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通信传输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未来将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铁路系统应该迎合通信传输的发展趋势,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小强有关铁路通信传输安全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新通信,2012(9)
[2]王志年.城市地铁工程的主要构成,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4,12(1)
[3]马志强.铁路通信工程光纤接入网技术的应用,科技创新导报,2009,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