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旅美近20年的油画家李鹏举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俗风情为题材,以写实、意向的手法将东方文化的韵味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现在一张张画布上。
其中,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尤其受到业界赞叹。李鹏举说这一切源于他的西藏情结……
再绘西藏
2013年3月2日,由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美丽中国·画说西藏·大爱无声——李鹏举捐赠34幅系列油画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大幕。这一系列作品是以西藏的社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生态环境为题材,通过画家不同的视角和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把色彩斑斓、幸福祥和的新西藏呈献给观众。画面上淳朴的笑脸、秀丽的村庄、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景观跃然纸上,一幅幅油画作品讲述着丰富多彩的西藏故事,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京的三十几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盛况。
此次展出的34幅西藏题材油画作品是李鹏举用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多次进藏采风集中创作出来的系列油画作品。
中国油画艺术家对于西藏主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以自己特殊的个性绘画气质,对西藏人文、社会和风景等因素加以研究和实践,经历了民族理想主义、写实主义和超验抽象主义等艺术发展阶段。他们从文化多元化的层面上,将油画主题艺术与藏民族特殊的民族气质、审美习俗,以及高原文化思想内涵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优美画卷。
李鹏举割舍不断的西藏情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西藏对年轻人的诱惑力不亚于现在,尤其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西藏就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抱着这种想法,他和朋友们带上相机和画板,踏上了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那时的拉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很落后,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没有公交车,生活设施也很简陋。物质的匮乏反衬出艺术灵感的盈满,李鹏举将激荡的情感付诸笔端,创作出了一幅幅西藏题材的油画作品。他的作品中西相融,每一幅作品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意象的,从构图到色彩,都表现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独有意境。有业内人士评价其作品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技法纯熟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2011年,偶然的机会李鹏举把油画作品《雪域姑娘》捐赠给了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后来此作品在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超百万高价拍出。
同年,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邀请李鹏举创作一系列关于西藏现状的油画作品,于是,他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回到中国,再次走进令他魂牵梦萦的西藏。
在作品创作期间,李鹏举的足迹遍布西藏大部分地区,远到阿里地区古格王朝遗址,近到山南、林芝等地。用李鹏举的话说,这次创作“任务重,时间紧”。并且作品不仅表现人物,还要表现风景,动物等多重元素。如此庞杂的创作体现了一位油画家综合创作的实力,这在油画创作史上也是较罕见的。李鹏举与同行的工作人员通常都是早晨5点出发,下午三四点吃上午饭,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赶到下一个休息点。
经过几个月的采风后,现实的西藏逐渐替代李鹏举印象中的西藏,各地区越来越现代化,从服饰上的变化都能看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影子。看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他很想用作品来表达这一切,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西藏。于是,他拿起画笔,通过一个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勾勒出一幅幅美丽惊艳的作品。
在采风时,李鹏举到过一些藏民家里,与他们一起吃糌粑,喝奶茶,聊天,放牧等多方位体验生活。在中国登山队队员贡布(首批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之一)家里拜访时,看到贡布的外孙女为父亲斟酒的画面非常温馨,印于脑海,回京后便创作了油画《父女情深》。该幅作品表现了一对藏族父女的日常生活状态,画中的女儿在给父亲斟酒,很平常的一幅画面,却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幸福家庭,美满和谐。
“在创作《幸福》这幅作品时,我到八廓街采风,画上的这位藏族老人看到我在画他,觉得很自豪,不像以前我来采风的时候,藏族同胞发现我在画他们总是很害羞地马上跑掉。这位老人手中摇着转经筒,头上一顶白色的毡帽,身上是红色的毛背心,很自然地冲我微笑,让我印象深刻,回到工作室马上就开始创作。”李鹏举说。
李鹏举创作的34幅系列油画作品全部以西藏地区的景观和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西藏美景。李鹏举说,他用最写实的手法,让大家都能读懂西藏。一幅幅作品展现了西藏的建设成就和壮丽景象,凸显了新西藏、新发展、新生活、新变化的时代主题,全方位表现出西藏的社会、宗教、文化,散发着浓郁的高原人文气息。
2013年4月16日,在北京展出一个月后,“美丽中国·画说西藏·大爱无声——李鹏举捐赠34幅系列油画作品展”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就在作品展开始前一天,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邀请李鹏举到办公室,与他聊油画,聊西藏。画展当天,陈全国莅临现场观看展出。西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感慨地对李鹏举说,这么多年来,自治区党委书记还没有专门为一个画家的画展到博物馆来,你的这一系列作品也是创历史了。展览期间西藏自治区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多次座客自治区电台“今夜有约”和“都市生活”直播间。
命中注定的绘画路
李鹏举说他之所以成为“画家李鹏举”都是命中注定。
李鹏举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花在玩儿上了”,因母亲是当地小学的美术老师,于是他玩儿的大部分内容就是画画。等“玩儿”到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复课后,李鹏举开始认真学习文化课,母亲也为他请来了当地著名的美术老师在课余时间教他专业绘画。1983年,21岁的李鹏举从德州师专(现德州学院)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担当美术教学工作。
就在李鹏举到石油学院工作的第二年,学校邀请著名油画家高泉到校为石油学院创作几幅作品。学校安排李鹏举协助高先生的工作,就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彻底爱上了油画。“遇到高先生之前我玩儿的比较杂,国画、书法、油画、水粉画、水彩画……什么都接触了。给高先生当了助手后,我开始专攻油画。”
下定决心走油画这条路的李鹏举在1988年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油画工作室深造。毕业后在北京从事美术教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博物馆展览设计和油画创作工作,并逐渐在美术圈内有了名气。
1993年,李鹏举的画作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风情油画展”,其作品大多都是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作品展出后非常轰动,美国的一家艺术机构很看重这些作品,便邀请他去美国做文化交流。“我想借这个机会,到西方国家去探寻纯正的油画发展历史,这样能够对油画有更深的了解。”
到美国后,他如同一只飞入艺术殿堂的鸟儿,流连于各大艺术博物馆之间,用眼看、用心悟那些油画大作,他说那种满足感就如置身天堂。
为深入理解西方艺术,融入当地文化。李鹏举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内华达州立大学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涯。2002年他在拉斯维加斯成立了第一家华人美术学院任院长,为当地华人与新移民提供专业美术教育。同年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的采访,被编入大型纪录片《海外华人奋斗史》。他与台湾同乡会共同创办了美国拉斯维加斯华人艺术协会,并任会长。协会经费AA制,致力于为全美华人做艺术公益活动,到各地举行画展,进行艺术讲座,还曾举办过美国十三州华人儿童绘画比赛,等等。因为对当地艺术生活的推动,2005年李鹏举被推选为内华达州亚美艺术委员会主席,接受了拉斯维加斯华人电台的采访。
多年来,李鹏举一直致力于中西艺术交流。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源于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旅居美国的历练使其艺术观念、技法、表现形式西化。
他的油画作品《荷·鱼》系列就是将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手法柔和在油画作品里,通过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旗帜鲜明地和其他油画家拉开距离。
谈及今后的油画创作,李鹏举说西藏是他永远的创作灵感来源,他会不断创作相关题材的油画作品。他将不断探索如何用东方语汇呈现西方油画,以及如何让西方油画承载东方精神,把形而上的“艺”与形而下的“术”融合在这无声胜有声的绘画二维世界里。
责任编辑 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