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康 王白娇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评价美。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拓宽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内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精心编排,是个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的丰富宝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基础教育、实践教育,而忽略了审美教育,将课堂教学一味地指向运用、指向写作。殊不知,缺乏美感的教育会使课堂变成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学生错失了美感教育的机会,成为运用语言文字的机器,这也就失去了教育最本真的意义。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流淌着“美”的音符呢?
一、此夜曲中闻折柳——创设情境,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觉进入人的心灵的。当学生视听感官并用时,能入境、入情,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而我们要细读文本,抓住文本之中的独特之美,为学生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1.借力多媒体,感受自然美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经验之谈。利用形、色、声、像具备的电教手段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教师教学《庐山云雾》时,先导入激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从古到今,无数的中外游客在此流连忘返,你们也想去游览一番吗?在激起了学生对庐山景象的无限向往之情后,教师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庐山云雾独特的美:那云遮雾涌的险峰,那倾泻而下的飞瀑,那幽深神秘的深谷,那欢唱流淌的溪流,那翻滚欢腾的云海……把学生充分地带进了庐山云雾之中。
此时的情境创设为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视频的适时切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庐山云雾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之中。这样的美是真实可感的,为学生创设了美好情境,更为学生创设了美妙的心境。
2.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人文美
文本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社会美,即是社会生活的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美,其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十分广阔。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性的美。《他是我的小学老师》则通过一件事描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居里夫人对小学老师的尊重。《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夜的工作》《小珊迪》等体现的则是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人性美。
《一夜的工作》语言虽然平实,但却蕴含着感人的情感。然而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尤其是几处细节描写,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由此更想从文本的细节之处去细细品读,了解周总理辛勤工作背后所包含的爱民之情、爱国之心,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3.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情感美
美学范畴中,“情”与“景”是抒情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繁星》第一段中,作者这样写道:“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里,星天是景,感受是情,情感因素能动地“移”入了星天的表象中,加上联想、想象的作用,作者便与星星合二为一,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为了把学生带进这一美妙境界,我觉得必须诱导学生体味作者情感世界的美。为此,我作了这样的启发:“同学们,在母亲的怀里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闭上眼睛播放音乐。当你觉得十分寒冷的时候,母亲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你会觉得怎样?当你忧愁、害怕的时候,母亲温柔地把你抱在怀里,你会觉得怎样?当你取得进步的时候,母亲微笑着把你抱在怀里,你又会怎样?”这一组提问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换位思考,使学生体味到作者看到繁星所产生的安心、舒适、幸福、甜蜜的情感,心灵产生了共鸣,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陶醉于情景交融、物我同境的艺术享受之中。
二、润物细无声——体会语言,感悟美
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失去语言,文学便失去了根基和灵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帮助他们领悟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1.咬文嚼字,品味用词美
课文中精彩纷呈的语言,学生若只是肤浅地朗读、感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获得美的熏陶。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入乎其内”进入角色,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与文本人物、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跳出角色,跳出情境来客观、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与文本内容拉开距离,便于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更加深入、理智地感悟文本的语言价值和情感内涵。
《夏天》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俏皮又风趣的文本。当教师运用了边读边悟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太阳又出来了, 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的优美景象;通过比较句子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读懂雷雨后柳树的“干净”,感受到小花的“精神”与小鱼的“自由与快乐”之后,出示“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这句话,让学生感悟孩子们此时的心情。一读句子,充分感受小学生像小鸟一样的自由与快乐。二读句子,理解三个“照着”的妙用,巧妙地抓住语言训练点,仿照课文,将“照着天,照着桥”说具体。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验课文的语言之美,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之美。
2.吟咏诵读,细感修辞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佳作美文数不胜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韵深厚,是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为一体的绝佳教材。在教学时要充分渗透美育因素,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好画面之中。通过观察体会,让学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深入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色,品词析句,感受排比和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对表现桂林山水秀美景色的作用,感受文本的修辞美。此时教师再补充介绍桂林山水的相关知识和传说,然后让学生欣赏课件,进一步了解美景背后的故事,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感。最后,播放音乐,引领学生美美地朗读,美美地表达,深深地感悟。这样,学生不仅利用多种感官充分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和爱美的情趣,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endprint
3.整体回归,欣赏结构美
《林海》一文在细致地描写大兴安岭独特的美景及作者的联想时,曾三次提到“我”感到亲切舒服,表现了作者对美丽的大兴安岭的情感变化。——看到兴安岭的景色美丽感到亲切舒服,想起兴安岭上的林木为祖国建设服务感到亲切舒服,想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感到亲切舒服。虽然都是感到亲切舒服,但却是有层次和梯度的,作者的感受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层层递进,逐步加强。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反复体会,由浅入深地懂得:大兴安岭的景美、物美、人更美。最后,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激起美好的情感。引领学生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来学习文本,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感受文本的整体美,避免割裂地分析,破坏文本的整体性。
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拓展延伸,创造美
美育培养的不只是人领悟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人对美的创造力。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美的条件。
1.激活思维,创造性地想象美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美育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旦被点燃,就能够激发起无限的创造力,不仅在课堂上会呈现不曾预设的精彩,更能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思维火花的印记,值得再三回味。
《黄山奇石》描写了黄山奇石各种形态的美。教学时,我先引领学生充分地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已有感知,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我引导道:“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黄山还会有哪些奇石呢?想象它们的样子并仿照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将学生的想象和文本的学习进行充分的融合,将句式训练和思维火花进行碰撞,在创造美、感悟美的同时内化了文本语言,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学科融合,创造性地展示美
对美的感悟存在着共性,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什么是美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所谓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引导学生朗读领悟文本的基础上,更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阅读就是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锻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能力,锻炼他们感悟文本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如学完《春》一文后,我用带有激励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会表达:“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有的说:“我要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的说:“我要成为一个小作家,用我的笔描绘更美的景象。”有的说:“我要唱一首有关春天的歌给大家听。”也有的说:“我要朗读课文给小朋友们听。”针对学生的回答我提出了要求:“好,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此时你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交流后,还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描绘大自然的文章犹如天上的星星举不胜举,它们犹如百花争艳,各有特色。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享受自然,感受美好,去描绘美的事物。”学生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不尽相同,抒发美感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抒发心中的感受,以加深对美的领悟。
3.动手实践,创造性地表现美
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教完《落叶》一文后,我就让学生制作树叶画,并给自己的画起个好听的名字。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以《树叶画》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写作纸张的形状可自行设计。交流后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墙报上展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让他们从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美的因素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重任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进行精心设计,将美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美美地说,美美地读,美美地悟,美美地写,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鉴赏能力,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够收获诗意和美好!
(浙江省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 317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