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敌为师

2014-10-27 18:53
党建文汇·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不屑于战败朝野

英国与法国,打了几辈子的仗,若说世仇,早该是世仇了,可他们今天好像并不怎么互相仇恨,还经常互相吹捧。国民也安之若素,没去骂那些说对方好话的人是卖国贼、带路党。

其实,中国的胸襟也是十分宽阔的,并非从来都那么死要面子。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媒体有许多的纪念文章,我觉得至少还有一个角度值得去写,那就是甲午战争后,朝野对中国战败的反应。

我发觉真正令朝野人士痛心疾首的,是割让台湾这件事,而不是战败。就战场上的输赢而言,中国人输得心服口服,并不觉得太丢面子,因为你器械不如人,后勤不如人,通信不如人,医疗卫生不如人,训练不如人,战术不如人。这些差距都是一目了然的,暮气已深的老淮军敢硬拼上一场,已经很不简单了。

让我觉得中国最有希望的是,战败之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没有一味愤世嫉俗,呵天骂地,而是兴起了一股学习日本的热潮。大批年轻人为了振兴中国,负笈东渡,到日本留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从事革命的黄兴、秋瑾、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等,革命宣传家陈天华、邹容等,都是留日学生。

按某些人的思维,日本是仇人啊,怎么能拜仇人为师呢?难道战败还不够丢面子,非得把自己的热脸贴上人家的冷屁股不可?然而,连2500年前的孙子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些人偏偏既不屑于知己,也不屑于知彼,以为喊几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能证明自己雄起了。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让我们在尽情嘲笑当年的中国人如何无能,如何愚昧的同时,别忘了也赞扬一下那些自强不息,不怕丢脸,愿意拜敌人为师,向对手学习的中国人。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在后来将会输得更惨。

(摘自《晶报》 叶曙明/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屑于战败朝野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爱情的终极梦想
民进党上台两周“朝野”告急
我也是醉了
战后“满洲”日本女作家的返迁体验文学
淝水之战败因新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