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近些年,就业市场对人才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对于高职院校培養学生的规格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培养出更好的IT高技能人才,本文主要针对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新的建设思路和实践的探究,提出了专业选择自助式、专业培养云端式、项目培养导师式、实践创新工厂式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云端;导师;创新工场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全国的IT就业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然而,就业市场对于就业人员的选择总是要求有1到2年的实践工作经验,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刚出校门,就能马上拥有能够直接就业的实践工作经验,这就要在学校的教育当中来完成学生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培养。近些年,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重大的改革,当前我国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针对这样的培养模式,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具体些,提出了以下几个改革的创新思路和做法。
1 专业选择自助式
根据近五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入学时的专业选择调查显示,刚考入的学校的学生对自己选择学习的专业多数都不是很了解,就计算机相关专业来讲,有些学生选择专业只是知道和计算机有关,但具体学什么,学完之后能干什么,有没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兴趣,都是非常模糊的。现在的学生又都是80、90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各个方面都喜欢有自己的个性发挥的空间,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很难适应学生多层次培养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学习,导致出现部分学生放弃专业学习的后果。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內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其得到发展。以适应学生的分层次培养、按照专业的爱好、喜好培养,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采取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方向的方式,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制定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后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在第一学年搭建计算应用类专业职业能力通用课程模块,第二学年搭建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即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核心课,通过第一学年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计算机专业群下各岗位需求及工作能力要求,找准学习就业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同,综合考虑学生今后能够胜任的岗位差别,在第二学年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对准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可以先对自己就业的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自己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做到兴趣在先,学习内容具体和岗位对应。
2 专业培养云端式
在该模式下,主要包括4个节点:⑴学生与教师节点,主要实现授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云端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授课、布置作业、评分以及查看学生听课状态等操作;学生同样可以通过该教学平台实现听课、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⑵院校实验室,主要为学生提供上机实验等功能,同时院校实验室中还提供了实施远程。⑶教育服务云,由合作企业向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的管理服务。该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线教材服务、在线学习服务、在线教学服务和在线测评服务等。⑷项目运行中心,主要为课程教学提供质量监控和服务集群等功能。企业可以为教学提供学生单元监控工作站、设备监控工作站以及实验室监控工作站;同时还可网上直播服务器、域名服务器、开放目录服务器和日历服务器等集群服务。
3 项目培养导师式
高职教育也可以培养出技能型的精英人才,针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对于兴趣浓厚,基本教学“吃不饱”的学生,可以以项目导师制为辅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自愿参与来自导师的真实项目,导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把项目导师制作为积累学生实战经验的第二课堂,同时可以广泛建立专业社团,强化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4 实践创新工厂式
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停留于就业的层次,尤其是针对IT行业,拥有一个独特的创意,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去开发实现,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创建创新工厂,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训、项目研发,提供全方位创业指导及孵化的专业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创新工厂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服务,帮助大学生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同时帮助创业者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拥有这样的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业和创业不再是空谈。
综上所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的几个新做法、新思路,旨在提高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由单一性到多样化、教学管理由人工管理到移动互联信息化管理、学生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等重要转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有自觉能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北京: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