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毛笔灵魂的人

2014-10-27 13:35泉河湾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制笔毛笔

泉河湾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数千年来,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毛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之一。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的交流,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毛笔这一百花园更加异彩纷呈,生机勃勃。安徽省临泉县临潭笔庄生产的“潭笔”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潭笔”的由来

临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先民们的繁衍生息地。临泉县古称寝丘,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建有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地,秦、汉、魏、晋、唐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临泉县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兵家鼻族姜子牙、百步穿杨的养由基、投杖成龙的费长房、清官廉吏毕卓、旅法著名油画大师吕霞光的故里,先秦之际,临泉是海岱文化、中原文化、淮夷文化的交流、碰撞区。夏商时期,临泉是夏文化、先商文化、东夷文化的融合交汇地带。秦汉以来,临泉始终是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的杂融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临泉人民勤奋好学,舞文弄墨,自娱自乐的性格。在建国以前,由于人们书写都采用毛笔,所以毛笔加工制作在当时非常有市场。临泉“潭笔”,安徽省“文房四宝”(歙砚、徽墨、泾宣纸)之一,深受文人墨客之喜爱而扬名中原大地。

临泉毛笔工艺最初起源四百多年以前,虽无确实的文字佐证,但据临泉县县志记载:杨桥集东李秀章先人是制笔世家,于明朝在颍州贡院街拥有“壹圆圣”笔店,后改“明道堂”笔庄,其笔称“明笔”,所生产的“明笔”,是传统名牌产品。清咸丰年间,迁回家乡从事制笔,沿用“明道堂”店号。其子李万忠、孙李德昌都继承发扬了明笔的传统技艺。另据李万忠孙子李传新(临泉实验中学老师)回忆,祖辈李秀章经常肩挑、背驮,到各地赶集市卖笔,并在地面撒上青灰吸除潮气,再铺上油布把笔摆上卖,因其性格开朗,说话诙谐,由于地上撒有青灰,人们戏称他 “毛灰”,所卖的笔称“毛灰笔”,后谐以“貂毛辉笔”,其毛笔因质量好而扬名中原大地。建国后临泉制笔业发展很快,“明道堂”从一家发展成四家,分别是“明道堂”,曹如章创办“文德堂”贡笔厂、张麟德创办“临潭笔庄”、杨桥毛笔社。后因种种原因,临泉制笔业逐渐走向衰落,杨桥毛笔社现今已不存在,“明道堂”也濒临消亡。现在只有“临潭笔庄”和“文德堂”贡笔厂还在坚持。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张修尧等一批现代人秉承先人们的勤劳智慧,将临泉“潭笔”传统制笔工艺不断发扬光大。临泉“潭笔”采用南通、东海之方圆百十里的羊毛,有弹性,柔韧性好,不油腻,用其制成的毛笔,弹性韧性极佳,另以石獾毛、猪鬃、黄鼠狼尾、山兔毫、鸡距毫、胎毛等为材料,研制毛笔达百余种。毛笔制作工序可分为127道以上。在中国书画界里,张恺帆老人称“潭笔”:“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诚文房之瑰宝,书画家之利器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试其笔顿感如:“龙去风虎、凛冽天都”。赵朴初、吴作人、韩美林、范曾、启功、刘子善、张建中、穆孝天、顾美琴、陶天月等当代书画家对临泉毛笔均给予高度评价。

“潭笔”的传承

张修尧,1952年7月出生,自15岁开始学习制作毛笔工艺,得到其父张麟德亲传。1977年,张修尧协助其父张麟德创办了“临潭笔庄”。现居住在谭棚镇集上,现临潭笔庄法人代表、厂长。父亲张麟德私塾毕业后,投师邻村小张庄制笔师傅绰号叫老端(制笔大师李万忠的大弟子)为师,学习毛笔制作。其子张晓晨,男,1983年5月出生,系“临潭笔庄”第六代传承人,2006年毕业于滁州学院中文系。其自幼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毕业后开始在笔厂从事制笔销售工作。

“临潭笔庄”传承谱

第一代

李秀章 男 谭棚镇李庄(已故多年)

第二代

李万钟 男 谭棚镇李庄(已故多年)

第三代

张瑞端 男 谭棚镇小张庄(已故)

第四代

张麟德 男 谭棚(已故)

第五代

张修尧 男 谭棚镇--临潭笔庄厂长

张修汤 男 谭棚镇粉坊桥村

于庆英 女 谭棚镇粉坊桥村

姚恩邦 男 谭棚镇粉坊桥村

张明贺 男 谭棚镇粉坊桥村

张士才 男 谭棚镇粉坊桥村

季首勤 男 谭棚镇杜庄村村

第六代

张晓晨 男 谭棚镇--临潭笔庄传承人

父亲张麟德:因书法爱上制笔

张修尧的父亲张麟德自幼读私塾,因写的一手上好的毛笔字,而对毛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毛笔的价格不高,一支笔也就几毛钱,但沉迷于书写的张麟德想,如果自己能学会制作毛笔,不管自己写多少字,总能省些买笔的钱。他开始研究毛笔制作,但一支看起来构造简单的毛笔做起来并不容易。试了多少次也没成功。后来他听说邻村小张庄有个制笔的师傅绰号叫老端(制笔大师李万忠的大弟子),便瞒着父母去拜师学艺。入门后,张麟德成天泡在作坊里跟着师傅跑前跑后,很快成为老端嫡传的得意门生,学会了多种制笔技艺。

在制笔的岁月里,张麟德结合多年经验,为自己的后代用颜体写下了《论笔之道》:“笔者书画之利器也,皆知书画之难,焉知制笔之难哉,余制笔数十年来深感不易,首先知道各种毛料的特性,长短粗细刚柔弹力及耐磨等。继之再走访诸书画名家,用笔之况作品之长,或颜或柳或瘦筋,书画者勾提撇捺按点染等,所以有爱刚爱柔或粗细长短不一,各有所需,才选毫对料,因人制宜而作,随发展技艺创新,达到得心应手挥墨自如,重笔于天下,其不美哉,愿思焉。”

让老人家后来没有想到是,这门制笔的手艺不仅成全了他爱好书法的心愿,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年代,除了自己的七个孩子外,还养了另外两个亲戚家的孩子,加上上有老人,十多口的大户人家,没有一个因贫困饥寒而死,在寒风飘雪的日子和酷热难当的暑假,他身上背着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笔走街串巷,或来到中小学校卖笔,虽然苦些,却有成就感,他所有子女只要愿意上学的全都供上了学。在给四个儿子取名上,他也别有一番用意,按下一代张修字辈排序,以尧、舜、禹、汤四大名贤为名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象四位圣贤那样明事理,做大事。

张修尧:笔·茶·字·画成为生命的全部

与张修尧相识,缘于两年前的一次深圳文博会。那年的五月,当南国的木棉花开的时候,满大街榕树的根须无拘无束地狂长的时候,我在非遗阜阳特装展开幕的第三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张修尧,因他和我大哥同年人,比我大十多岁,我没有叫张总,而是按老家亲热地呼其为老哥。

我问他没有参展任务怎么也千里迢迢往深圳跑呀,他说,就是想来看看这里最新的展出,特别是对一些民间工艺品,每年都有变化,只有看得多了,对自己的产品的质量、档次的排位才能做到心里有数。这里来的可都是全国最有名气的企业,国家级、省级甚至世界级非遗都有,在安徽哪能见这么多好东西,所以即便花点路费也是值得的。

从朋友的口中,我知道张修尧是临潭笔庄的老板,这么多年来,毛笔生意做得还不错,作为安徽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他,为人谦虚和善,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他说等文博会结束后,他要到江西九江去选一批笔杆,到盛产毛竹的故乡去,可挑可选的余地大。

再次得知张修尧的消息,是他的“潭笔”要申请国家级非遗了。真为他感到高兴,去年下半年市里要评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张修尧的临潭笔庄有幸入选,因为要实地考察这些企业的建设情况,于是接触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对他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些。这么多年来,笔、茶、字、画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让所有和他相处的人自感高雅。

张修尧清楚地记得,十五岁那年,当父亲领着瘦弱的他第一次站在操作台前学做“干活”的时候,正是院子里紫色泡桐花盛开的时节,因为个子不够高,当别人可以正常坐着工作时,他得在自己的小板凳里外加近二十公分高的草堑子。从挑选笔杆、做笔斗、拉直、择毛他一步不落地学完,后来学习“水盆活”,更是讲究,选原材料的过程中先是捡毛、脱脂、脱绒、齐根、齐尖、用麻或猪鬃加衬、劈毛,最后用线捆扎等,就这样学习了六年。每天上班前,他都要提前一小时将车间的卫生打扫一遍,头天用的污盆水换掉,将操作案抹干净,自己也有坐不住的时候,但稍不留神,就会遭受父亲一顿严格的批评或挨揍。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他仍旧感激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严师出高徙,强将手下无弱兵。张修尧很快成为当时厂里为数不多的年轻的后起之秀。

1983年春,全国首届工艺品博览会在花红柳绿的广西南宁召开。“潭笔”厂在经历了70年前后的合作社和80年后的进文具店、百货大楼、商场专柜进行销售,成为当时文化用品的主流产品之一。张修尧身着灰色的中山装,带了满满一箱货第一次出远门参加这次订货会,在现场展现潭笔质量的同时,向与会者谈起潭笔的历史、选料以及制作过程,引起一些书画界人士和一些企业家的重视,曾在东南亚获过金奖的广西书画家李雁现场试笔予以肯定,张修尧当场送笔数支,事后,这位画家给张寄来了十多幅字画,南宁画家之兰与小女儿现场联手作画,对潭笔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作为指画的代表人物,十分看重潭笔的品质。这一年,安徽省毛笔企业去了四、五家,但真正最大赢家是张修尧的潭笔,这一次的订货会成交额达到4多万元。

第一次走出去的张修尧眼界开阔了,深知产品的认可度要靠市场检验。1990年前后,当时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下海、个人办企业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稍有头脑的年轻人都想一试水的深浅。已有多年销售经验的张修尧也脱离了原来的老厂,于1996年后自己创办了“临潭笔庄”厂。自己任厂长,领着一帮技术骨干另起炉灶。由原来只用作书写的毛笔公益用品转为馈赠个人收藏的礼品,由一般文化传承变为文化消费。他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去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先后与北京荣宝斋、青笔阁,广州、深圳、河南、山东、内蒙等多地建立了联系。

这些年来,潭笔在创新和开发新产品上一直走在国内毛笔制作的前列。由临潭笔庄自创的“九龙戏墨”毛笔,其笔可一分为九,一笔多用;另根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的现存唯一的一支旧唐笔,研制的“仿唐鸡距毛”填补了国内空白。此笔以白牛角做挎头,湘妃竹作笔杆,笔帽采用白牛角做帽、湘妃竹作笔箍、白银箍镶嵌,笔头采用东北大狼尾(黄鼠狼)、与紫尖(兔毛)制作而成,为全国首创。又如,他大胆把海豹毛应用到制笔上,突破了制笔业长期遭受的用料限制。以石獾毛、猪鬃、黄鼠狼尾、山兔毫、鸡距毫、胎毛等为材料,研制毛笔达百余种。潭笔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1984年、1987年两次荣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1990年获“全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银奖”;1995年获“中国第三届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优秀奖”,1995年“九龙戏墨”获九五中国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安徽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命名为“名牌产品”奖”;2011年“九龙戏墨”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创意奖;1982年临谭笔庄根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的现存唯一的一支旧唐笔,研制的“仿唐鸡距毛”填补了国内空白;2009年“仿唐鸡距笔”获安徽省工艺美术最高学术奖银奖;2010年“仿唐鸡距笔”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2011年“景泰蓝杆书画套笔”获第六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紫檀雕刻杆书画套笔”获第二届安徽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2011获第六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2013年获第八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十二金钗书画套笔”获第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十八罗汉书画套”笔获安徽省民间工艺品精品展银奖;2013年“十八罗汉书画套笔”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同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宣传报道。

制笔数年,张修尧与书法绘画的名人打交道不胜其数,名人字画,不乏收藏。著名书画家范曾、启功亲笔题写了:安徽临潭笔庄,九十岁高龄的刘海粟老人也欣笔写下了”临潭笔庄”,1985年8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为笔厂写下“宝笔”二字,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也亲临笔厂视察,国内著名画家华奎、吴团良、霍春阳的字画,这些极具收藏价值的珍品已经成为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张修尧很是注重与这些书画家打交道。请他们试笔,倾听他们的意见,提高笔的品质已经成为潭笔制作的重要一环。张修尧说,潭笔要想走向高端,名家的意见是最快的捷径,他与这些名家成了好朋友,自然也成了当地字画的最大收藏家之一。近几年来,张修尧先后受台湾、澳门等邀请,以毛笔制作民间工艺进行现场展演,赢得了好评。省文化厅己将潭笔作为安徽向国家申报的非遗项目正式上报,我们也期待着好消息。

一支普通的毛笔有灵魂吗?书画家把自己的艺术灵魂寄托在一支笔和一方纸上的时候,那么这支笔固然有了它的灵魂,而张修尧所做的工作无疑就是那个追逐毛笔灵魂的人。他研读名家作品,倾听名家对毛笔修改意见的过程,就是在深思中,在梳理各类皮毛的过程中为潭笔追魂、铸魂,每位名家的用笔规律和习性不同,他就注重在长羊毫的制作过程中做到质软丰腴而不肥厚、转锋灵活能收能放,在做狼毫时,注重硬中破软、收放自如; 在对一些画家的专用笔方面,注重做到发墨均匀,笔道挺劲,收即立,发则聚。其所作的兼毫,则宜书宜画,刚柔相济,适合泼墨、写意、渲染,得心应手,书写犹如神助。在张修尧眼里每一支笔都有它的灵魂,如果是没有灵魂和灵感的虚无东西的呈现,他是决不让自己产品出厂的,有了笔魂的毛笔才是真正中国文化的传承,才有中国元素符号的文化产品屹立于世界文化的碑林。

儿子张晓晨:毛笔的未来发展值得注意

与“潭笔”的第六代传承人张晓晨约访是在一个昏暗而略带温馨的茶楼里。我们品着茉莉花的茶香,开启着他对今后“潭笔”发展走向的憧憬。

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他的目光定位在了当前的市场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提出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向我们释放了这么个信号,市场才是主体,我们的”潭笔“未来的发展更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它将由原来单一的写字功能向多用途扩展,从当前作为高档礼品的消费应该逐步转向实用型艺术型纪念型,而要完成这次华丽的转身,我们要制定出整个企业发展的近期远期的规划,阶梯实施,这样我们才会有方向,少走弯路。我想在父亲的带领下把设想变成现实,还有这次中央的精神把民营企业的地位和经济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对笔庄的发展充满信心!”说话间,他将厚厚的几本规划方案呈现在我面前。

面对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企业家,我心里充满着敬佩。人人都说80后属于享受型一代,但在我眼里他却是那样的坚毅和有为,他以毛笔为中心谈到了下一步要发展眉笔、纪念性的胎儿笔,化妆用笔等等几十个品种。他也谈起自己前两年第一次外出订货销售一笔近7万元的业绩。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健谈且有思想的青年。我喜欢这种敢作敢为的人,于是,我们更加关注和共同探讨起有关毛笔未来生存发展的话题。

先说笔的生存就面临三大顾虑:一是专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随着顶尖技术人员的生老病死,从事毛笔生产制作的人员队伍也在逐渐萎缩,从原来笔厂高峰时期的40多人,至如今不足20人,而且还是老龄化严重的人群,年轻人不会再学这方面的手艺,学时长且工资没有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很难再有吸引力,除了本村镇周边不愿出远门打工死守土地的无技术人员才愿参加这一行。缺乏人才,队伍建设就很困难。二是书画者队伍有限,书法进课堂不容乐观。就毛笔服务的对象看,全国的书画家队伍不是非常的宠大,书法走进中小学课堂说起来容易,各级也出台了文件,但在如今应试的现实面前,能真正落地形势还是不容乐观。说白了,生产的笔卖不出去甚至没有市场这个省级非遗也难以持久。三是走政府礼品的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原来作为政府馈赠礼品,一些高档笔的销路还是不成问题的,但如今八项规定和对一些高档会所的取消,对潭笔的销售将产生很大影响,现在只有靠他们自己的能力让潭笔生存发展下去了。

张晓晨在谈到负面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的积极的信息。比如,他说阜阳已经被评为中国书法城了,希望这是一个契机,以此把书法进课堂更推进一步。还有就是学校要开设专门的书法课、有专门的书法美术教师,将来中考或高考能将书法作为加分的其中一项,也算是实实在在的推进这项非遗的传承发展,还有就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国家、省市县都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县作为目标,阜阳也提出了建设文化阜阳的工作目标,各级也都出台了产业发展的政策性的支持文件,还设有专项建设资金,对产品创新开发全力扶持,这对“潭笔”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写下这篇报告文学的时候,我得知,临潭笔庄作为阜阳市一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经通过公示,并正式命名了,她将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享受各项资金政策的支持。同时,作为“潭笔”系列的“春泉牌”商标已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张晓晨正接过父亲手中的旗帜,开拓着“潭笔”的未来,在原来已建立销售网络的基础上,保质保量的同时,做好产品包装、宣传,现在开设了网上销售渠道,下一步将淘宝、天猫等网站上开设旗舰店,走好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子。在去年产值600万元,销售3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有更大的突破。

我们期待“潭笔”的春天其实已悄然而至。

责任编辑/彭中玉

猜你喜欢
制笔毛笔
永生制笔岁月留痕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多用途双头毛笔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毛笔的分类
论笔
论笔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