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述华 叶丽华 刘宗仁
摘要:对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传播、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为仔猪水肿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37-01
仔猪水肿病是由某种定殖于肠道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传染性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仔猪水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生产的重要疫病。因其病死率高,难于治疗,受到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重视。笔者近年采取疫苗预防接种和综合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芽孢,有鞭毛。病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在肠道黏膜上附着寄居,生长繁殖。菌体放出的内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对机体某些组织产生毒害作用而引起发病。该病以断奶前后的仔猪多发,一般为1~2月龄。体重多在5~25 kg,特别是食欲好、健壮的仔猪多发。死亡率高,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秋冬、早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管理不善,饲料或饲养方式突然改变,饲料单一或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环境卫生差也是该病的诱因。
2 临床症状
根据对本乡鸿运猪场、玖江猪场及一些散养户123头猪的诊治观察分析,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食欲废绝,叫声嘶哑,心跳加快,呼吸开始快而浅,后慢而深。随病情发展,病猪静卧一隅。肌肉不时震颤。使其站立,背拱起、发抖。病猪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眼睑水肿,结膜苍白,有的头颈下部及腹下皮肤水肿。
3 病理变化
通过剖检病死猪20头,主见胃壁、大肠系膜以及某些部位的皮下水肿。胃壁水肿多见于大弯部和贲门部,有的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切开可见在黏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红色胶冻样水肿。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
4 诊断
生前根据眼睑、头部水肿及神经症状,死后剖检见胃壁及肠系膜水肿,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
5 预防
5.1 改善饲养条件
饲料营养全面,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不能过高。不能随意更换饲料,饲料更换应逐渐过渡。饲养环境保持清洁、干燥、明亮。防止病原菌孳生,减少仔猪感染的机会。
5.2 做好免疫接种
仔猪断奶7~10 d肌肉注射仔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苗,每头1~2 mL。
5.3 消毒
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扫消毒,杀灭病原菌,用强力消毒灵或强力消毒杀菌王每周消毒一次。
5.4 饲养定时定量
断奶后的仔猪不要喂得过饱,应少食多餐,定时定量。
5.5 药物预防
仔猪出生后3 d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估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和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在饲料中添加杆菌肽锌、新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对该病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6 治疗
6.1 发现病猪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对圈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病猪隔离治疗,未发病的仔猪更换饲养环境,同时实行药物预防。
6.2 药物配伍使用在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1)恩诺沙星注射液5 mL/头,头孢西林10 mg/kg体重,每日2次分别分点肌肉注射,连用2~3 d。
(2)肿痢快克(氧氟沙星)注射液5 mL/头,维生素C注射液1 g/头,每日2次分别分点肌肉注射,连用2~3 d。
(3)水肿王(盐酸沙拉沙星)注射液3~5 mL/头,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头+维生素C注射液0.5 g/头每日2次分别分点肌肉注射,连用2~3 d。
7 小结
根据仔猪水肿病发病的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时刻关注饲料和环境的变化,保持圈舍卫生及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均衡性;逐渐增加饲喂量,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断奶前后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温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