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胜
一位新闻界前辈曾这样提示后来者:新闻到处都有,俯拾皆是,甚至旧闻里面也有新闻,就看你能否及时捕捉到它。这就要看一个记者的业务能力了。这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新闻敏感性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何为新闻敏感性?一般认为,新闻敏感性就是及时准确发现新闻的能力,是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有多大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性强,记者就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来,继而撰写出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反过来,新闻敏感性弱,明明新闻事件就在眼前,也瞧不见,抓不住,失去了好机会。
新闻敏感性,对驻站记者而言尤为重要,每一位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新闻敏感性,否则虽然身处地方采访一线,有许多新鲜、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新闻素材,这其中有的属于地方性的新闻,有的属于全国性的新闻甚至影响世界性的新闻,却是很难捕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记者能撰写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好新闻,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在基层工作很累,新闻作品数量少、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驻站记者究竟应该怎样增强新闻敏感性呢?
一、驻站记者要增强政治敏感性
党的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新闻敏感性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新闻敏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的有效途径是要密切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从政治的全局、工作中心大局出发分析事物、发现新闻,反之,就会成为忙忙碌碌的写稿匠。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只要认真学习,坚持不懈,难题会逐步解决的。
提起政治敏感性,有一件事印象极深:曾经做过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徐光春,在基层记者站工作刚开始到下面从事采访时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很辛苦地拍了不少图片,结果被采用的却很少。后来,他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是因为自己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还没有“吃透”的缘故,于是在政治敏感性方面开始了“恶补”,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把握中央精神,新闻敏感性也随之增强。后来,他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被《人民日报》采用,在《人民日报》一版多次见诸报端。
从事地方记者站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工作经历和实践使我认识到政治敏感性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会产生政治敏感性,有了政治敏感性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来。
在这方面,辽宁日报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如范敬宜的名篇《莫把开头当过头》、谢怀基的《木器五厂得救了!》等等。谢老后来在介绍他的《木器五厂得救了!》的写作过程时说:“当时,全国企业都在进行整顿,部署扭亏增盈工作。木器五厂所发生的,也是经过整顿后,企业由亏变盈的常见的事实。这一类的报道,见诸报端的已经很多了。写不写呢?我觉得,对于中央整顿企业这一重大部署,不能只宣传一次两次就了事,而应该反复宣传和连续报道。这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报纸的重要任务。”
二、勤动脑,善用比较方法
对一个记者来说,勤于动脑是增强新闻敏感性的重要因素。“脑之官能在思”,对新闻素材要进行反复想、认真琢磨,时间一长,就学会了分析比较的方法,提高分析、辨别、比较的能力,对增强新闻敏感性关系极大。
比较的方法是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新闻与旧闻而言,报道中所涉及的主流与支流、成绩和缺点、先进和落后、经验和教训等等,都是通过分别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去领会而增强新闻敏感性的。利用这种方法,能从浩如烟海的实践中,挖掘出好的新闻。
1983年3月3、4日,范敬宜到康平县两家子公社采访,连续两天住宿在公社秘书室,睡了两天安稳觉,没有遇到社员打扰,陪伴他的是公社的秘书。后来一篇450字的《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 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在《辽宁日报》1982年3月15日第一版刊出。《人民日报》1982年3月21日第二版转载,标题改动为《月光如水照新村》。仔细分析这篇作品,所采用的就是比较方法——历史与现实的比较:
三月三日、四日,记者夜宿辽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
据当过六年秘书的公社干部赵富权说,前几年情况大不一样……
一年前,两家子还是全县最穷的公社之一……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情景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全社人均收入由历年六七十元增加到一百六十五元。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泡、穷靠、穷打、穷闹”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采取比较的方法,一目了然,有比较,有鉴别,抓住了主要矛盾,增强了新闻敏感性,突出了新闻价值。
三、驻站记者要深入基层,触发和增强新闻敏感性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李启瑞曾经说过,记者要跑起来,跑机关可以得到题材,跑基层可以得到素材。记者站的同志具有获取好素材的先天性条件,只有不畏艰辛、勤跑,才能将新闻资源转化为新闻素材。只有跑起来的记者,才有亮起来的新闻。
驻站记者接触社会范围非常广,碰到各种各样的事非常多,情况了解越多,思路就越广阔,就能触类旁通,选择、比较的天地就大。这就要求记者要了解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了解新实施的方针、政策、重大事件等,参加他们的会议,阅读有关文件;同时记者还要到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农村跑情况,才能获得各地、各条战线上的大量新线索、新问题;还要同各阶层有关人士打交道,建立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广交朋友,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以使自己的耳目增多,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收集到各种丰富的情况和资料,才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挑选的余地,新闻来源才能长流不息。
2011年10月初,阜新记者站驻站记者明绍庚到彰武县哈尔套镇采访当地农民秋收的情景——过去赶毛驴车下田,现在开面包车收割,反映出当前农村生活发生的巨变。文中提到一位叫张振生的73岁老农民记了52年账本日记的事情。我当时感到这是一个新闻中的新闻,让小明再赴采访,针对“账本日记”一事进行进一步采访。后来这部作品以《73岁老汉写了52年幸福日记》为题刊发在辽宁日报上,并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辽宁新闻奖二等奖。
如不是小明深入到哈尔套深入到新发村,深入到农家,到田间地头,怎能获得这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怎么获得后来的新闻奖?所以,新闻记者要深入到基层去,到工厂、农村、社区去,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实际工作的发展趋势,了解基层所发生的新鲜事、感人事,明确方向和重点,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性。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