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不老心

2014-10-27 14:38周学军宋银云罗与之程道炳
党员生活 2014年10期
关键词:武穴武穴市民间文化

周学军++宋银云++罗与之++程道炳

世间有种东西可称之为不老,那是人的一种精神,一种乐于奉献、至诚至爱的精神,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武穴市政协原副主席朱葆和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文心不老

朱葆和有个幸福的家庭,妻贤子孝,不料晚年惨遭不幸,唯一的儿子被歹徒杀害。退休在即,很多人不免替他担忧:不打牌、不钓鱼、不下棋,又没儿孙绕膝,他将如何打发退休生活?

退休后,朱葆和应邀担任武穴市民间文艺协会名誉主席。虽是个“虚职”,一无权二无钱,可他干得十分卖力。他首先与民协一班人创办民协会刊《大众故事》杂志,刊发各类民间故事、新故事及笑话幽默1800余篇,380余万字。这让省民协主席傅广典赞叹不已:“一个县级市民协能够编辑出版这本图文并茂、特色突出的杂志,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个首创。”

武穴民间有着大量的“宝贝”急需发现和保护。他组织发动民间文艺工作者,历时5个月,深入田头地边、走村串户、开展民间传统器物大普查,共普查、搜集、整编出民间器物2.8万余件,自筹资金出版了《武穴民间传统器物》一书,成为一部抢救性的民间文物史料。《文艺报》对此予以了报道,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称赞此举“在全国开创先河”。

在朱葆和的主持下,武穴民协工作有声有色。省民间文学专家学者多次前往武穴调研,率先在仙姑山风景区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吴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省文联聘任朱葆和为总干亊长。《湖北日报》、荆楚网、长江网等媒体报道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痴心不老

武穴市的民间文学矿藏十分丰富。本土民间文艺工作者坚持田野作业,共收集了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共15360篇首,可称得上“口头文学”的浩大工程。

为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朱葆和带领民协“一班人”开展民间文化抢救性工程。他带头捐资2万元,市民协26名成员共筹资近42万元。对搜集回来的资料,他逐篇逐章地修改、审定和编纂,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用他老伴的话说,“头劳白了,人累瘦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后花了近10年的时间,由朱葆和主编的400余万字的《武穴市民间文学集成》共4套16本公开出版发行,省文联和省民协给予了高度评价。

武穴民协成立10年来,成为全省“成员最多,实力最雄,出版最丰,获奖最多,申遗最广、创新最优”的县级市民协组织,先后有9人被吸收为国家级会员,43人被吸收为省级会员,成为全省拥有民协会员最多的县市,武穴市民协和他本人年年被省民协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并荣获中国民协“金马奖”。

朱葆和没有因家庭的变故而悲观消沉,反而更加执着地投身于民间文艺和社会公益事业。人们常常问他,你一个退休干部,办事四处求人,甚至费力不讨好,究竟图个什么?朱葆和风趣地说:“数十年来跟着党,人民利益记心上。文化工作俺热爱,老有所为夕阳红。”

爱心不老

朱葆和没有子女,却把他人的孩子当成亲人。他每年组织老干部和老同学开展献爱心活动,累计捐款和筹资40余万元,资助多名贫困生念完大学,还联系帮助许多农村贫困户。

“只要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利,我就热心去做,认真做好。”这是朱葆和常说的一句话。他自己设立“葆和书屋”,供市民阅读。爱书如命的他还向市图书馆捐赠2000余册藏书,价值5万多元。当市民协出版《吴楚民间文化研究》文集遇到资金困难,朱葆和自己带头掏腰包。民协有4位会员出书,手头资金不足,他主动筹资,帮助他人实现出书愿望。

朱葆和年近古稀,身体动过两次手术,家里还有九十岁高龄的老母,生活并不宽裕。但是每每有大的灾难发生,他都以“一个退休老人”的名义,向灾区人民捐上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多年来,他先后向各国灾区人民捐献爱心近百次,金额达10余万元。

1969年朱葆和在石佛寺镇孙福二村参加路线教育,至今己45年,一直与村民保持联系,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2012年,朱葆和得知村里泵站老化,影响全村1300亩农田灌溉时,他立即与水利部门联系,募集资金10万元重建泵站,确保全村旱涝无忧。村里弯曲泥泞路需要修筑,朱葆和找有关部门,争取到扶贫资金10万元,建成了通村公路。

猜你喜欢
武穴武穴市民间文化
武穴杨二岭村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家庭趣事
农场里的自在时光——访湖北省武穴市乐于家庭农场农场主胡锁柱
百般努力,千般诚心,不负“佛国”珍品——走访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
《武穴农机抗洪曲》词一首
湖北武穴长江大桥有望10月开建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抗虫杂交棉超高产攻关的关键管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