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梅,李萍云,胡 浩,马晓华
(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
一次春季暴雨与盛夏暴雨物理量对比分析
郭大梅,李萍云,胡 浩,马晓华
(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陕南春季区域性暴雨,并与一次盛夏暴雨物理量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由高原上东移的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产生;能量场呈Ω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偏南气流自南海向陕南输送水汽,暴雨区的能量值、比湿值及上升速度值都较盛夏暴雨小。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应是降水系统持续的时间,尽管雨强相对较小,但稳定性降水长时间的持续仍可能造成24 h累计降水量gt;50 mm。
春季暴雨;盛夏暴雨;对比诊断;水汽;能量;上升运动
气象工作者对陕西盛夏暴雨做了大量研究[1-9],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低层强烈辐合高层辐散及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盛夏暴雨特征。2014年4月10日08:00—11日08:00,陕西南部出现2014年首场区域性暴雨,其中南郑61.4 mm、镇巴51.9 mm、汉中65.8 mm、宁强70.3 mm、勉县51.8 mm。主要降水时段为10日20:00—11日08:00,尽管雨强不大(最大雨强出现在宁强10日21:00—22:00,为14.5 mm/h),但持续时间较长。这次暴雨发生在春季,时间较早,且前期干旱少雨、预报较难把握。2010年7月16—17日陕西南部的镇巴、汉中、勉县、宁强、南郑也出现暴雨(其中宁强、南郑为大暴雨)天气,出现暴雨的区域与此次暴雨基本一致。因此,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对2014年这次陕南春季暴雨进行分析,并将其物理量与2010年7月16—17日陕南盛夏暴雨的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及预报着眼点,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
2014年4月10日08:00,500 hPa日本海附近有一深厚低槽,我国中纬度地区以纬向气流为主,多短波槽活动,青海西部有一短波槽,我国东部地区为一弱脊,高原南部有一低槽。10日20:00(图1),我国中纬度地区仍维持纬向气流,高原南部低槽缓慢东移加深,青海西部短波槽发展为宽广低槽,高原南部低槽与青海地区低槽叠加形成较深厚的高原槽,其底部不断有短波槽移至甘肃东南部,因我国中东部地区弱脊的阻挡,高原槽移动缓慢,形成有利于陕西降水的东高西低的位势高度场,短波槽不断东移影响陕南地区。
图1 2014-04-10T20 500 hPa环流形势(单位:dagpm)
10日20:00,700 hPa南海至四川东南部、重庆有一支偏南风,陕南为东南风,陕南至四川东部有一低涡切变线,陕南南部位于低涡横切变中,11日08:00陕南西部仍有切变线存在。10日20:00,850 hPa南海至四川东南部、重庆为偏南风,陕南的汉中、安康已转为8 m/s的偏东风,其上游的甘肃武都为4 m/s的偏东风,汉中地区有明显的风场辐合。11日08:00陕南南部仍有横切变存在,低层切变线维持时间较长,对持续性降水的发生非常有利。
分析云图(图略)发现,降水区以中低云为主,没有明显的强对流云团,说明本次降水过程中大气层结较为稳定。
2.1 水汽
分析比湿场发现,2014年4月10日08:00,850 hPa自南海经贵州至陕北有一高值轴,除陕北北部外,陕西其他地区比湿值均大于8 g/kg(见图2a)。10日20:00,南海至陕南仍有高值轴维持,陕南暴雨区比湿仍大于8 g/kg。700 hPa南海至陕南也有一高值轴,10日08:00—20:00,陕南比湿均为6 g/kg。分析比湿场高值轴与850、700 hPa的风场,发现南海—重庆的偏南风与高值轴的走向一致,说明偏南气流自南海向陕南输送水汽。2010年7月16日08:00 850 hPa陕南地区比湿为15 g/kg(图2b),与之相比,本次过程的比湿明显偏小。
图2 850 hPa比湿场(单位:g/kg)与风场(a 2014-04-10T08;b 2010-07-16T08)
2.2 能量
从850 hPa的θse场可以看到,暴雨发生前,2014年4月10日08:00(图3a),陕西为一高能区,高能轴线呈南北走向,内蒙古西部有一低能区伸至甘肃中南部,山西至河南为低能区,能量场特征呈Ω型,陕南位于高能区中,其θse为51 ℃,由南向北伸展的高能区反映的是一股高能暖湿气流,该高能区是低层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形成的,它向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而汉中沙氏指数为1.36 ℃,为稳定性降水。2010年7月16日08:00(图3b)850 hPa陕南地区θse为78 ℃,汉中沙氏指数-2.12 ℃,为对流性降水。可见这次发生在4月的陕南暴雨比盛夏暴雨的能量值低很多,大气层结较为稳定。10日20:00降水过程中,陕西地区的能量值略有下降,但陕南南部地区θse仍为51 ℃,且陕南南部能量等值线更加密集,说明陕南南部地区有干冷空气与高能暖湿气流的交汇,在高能锋区附近出现较强降水。
图3 850 hPaθse能量场(单位为℃;a 2014-04-10T08,b 2010-07-16T08)
2.3 上升运动
2014年4月10日20:00沿强降水中心(32.5°N)垂直速度剖面图(图4a)上,107°E附近最大上升速度在500 hPa,其值为6×10-3hPa/s。2010年7月17日08:00,沿强降水中心(32.5°N)剖面图(图4b)上,暴雨区最大上升速度也在500 hPa附近,其值为5×10-2hPa/s。与盛夏暴雨相比,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垂直上升速度也小的多。这也是此次暴雨过程雨强较小的原因。
图4 沿强降水中心(32.5°N)垂直速度剖面图(单位10-3 hPa/s;a 2014-04-10T20;b 2010-07-17T08)
(1)500 hPa东高西低位势高度场为暴雨发生提供有利形势,此次暴雨过程由高原上东移的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产生。
(2)本次过程为稳定性降水,大气层结稳定,能量场呈现Ω型,偏南气流自南海向陕南输送水汽。
(3) 和盛夏暴雨相比,陕南4月春季暴雨水汽、能量场、上升速度小很多,为雨强较小的稳定性降水。预报着眼点应是降水系统持续的时间,如果高原上不断有短波槽移出,低层切变线维持较长的时间,尽管降水强度较小,但24 h累计降水量仍有出现大于50 mm的可能。
[1] 刘勇,杜川利.黄土高原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2):302-308.
[2] 郭大梅,许新田,刘勇,等.陕西中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2008,34(9):40-46.
[3] 张弘,陈卫东,孙伟.一次台风与河套低涡共同影响的陕北暴雨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1):52-59.
[4] 房春琴,孙田文,肖湘卉.2003年8月28日至29日铜川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2004((4):18-21.
[5] 杨利霞,张小峰,杨睿敏.2004-08-04汉中市汉台区突发性暴雨分析[J].陕西气象,2005(1):8-10.
[6] 卢珊,贺皓,李建科,等.2011 年7 月上旬陕西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12(2):7-12.
[7] 李社宏,胡淑兰.副高西北侧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7(2):4-8.
[8] 赵强,程路,孙军鹏.陕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8(5):17-20.
[9] 高洁,刘仙婵,刘刚.陕西南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5):5-9.
郭大梅,李萍云,胡浩,等.一次春季暴雨与盛夏暴雨物理量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14(6):8-10.
1006-4354(2014)06-0008-03
2014-06-17
郭大梅(1978—),女,江苏邳州人,硕士,高工,从事天气预报及研究工作。
中国气象局2014年预报员专项基金(CMAYBY2014-069)
P45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