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试水政治批判

2014-10-24 14:50毛尖
新民周刊 2014年41期
关键词:陈可辛人贩子赵薇

毛尖

陈可辛电影《亲爱的》上映以来,口碑出奇地好,尤其是赵薇,几乎收获从影来最多最高赞美,包括很多业内人士,都直接给她五星大拇指。

中场才出来的赵薇,扮演人贩子老婆,她跟孩子建立了感情,孩子也认她当妈,至此,电影主题陡然转变,前半段的黄渤和郝蕾寻子亲情戏,如今成了一场夺子伦理剧。赵薇演的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安徽农村妇女,黄渤郝蕾找到儿子鹏鹏的时候,赵薇的人贩子老公已经死了,她说这孩子是老公在深圳跟别人生的,因为她自己不会生育。她对鹏鹏很好,另外还收养了一个老公在工地上捡的弃婴,是鹏鹏的妹妹。

在任何意义上,赵薇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非常愚昧的农村妇女。不仅电影最后结尾显示,真正没有生育能力的,是她的人贩子老公,而且,她还选择相信一个拐来的孩子,会是老公亲生。不过,陈可辛的电影策略是,略过她的愚昧,表现她的舐犊之情。陈可辛做得很成功,赵薇赢得天南地北的观众掌声,不仅是她放低身段出演不好看的农村妇女,更因为她这个角色的煽情能力,尤其她不屈不挠想尽办法去探视自己的两个孩子,电影院一片掏纸巾声音。

赵薇的罪被陈可辛洗白了,而她的那个人贩子老公呢,构成这个社会最罪恶人群的人贩子,也有他的结构性犯罪理由。首先,他不能生育,如此,给老婆拐个男孩,是一种夫妻之善,所以,赵薇反复说明“我男人很老实的”;其次,他死于肝癌,作为一个建筑工地工人,这种病多少暗示了农民工所承受的社会性压榨,因此,他犯罪;再者,他不能算真正的人贩子,因为他拐带鹏鹏是为了给老婆一个安慰,而且,他们还收养了一个弃婴。而最最重要的是,和人贩子构成对比关系的,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在表现失子家庭时,陈可辛非常刻意地选择了以中产人群为主的失子家庭“俱乐部”,这样,当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一穷二白的农村妇女赵薇和鹏鹏父母构成对峙的时候,赵薇自然地占据了一个伦理和感情高点。这就像在法庭上,佟大为非常政治正确地为赵薇喊出:难道农村人就没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吗?

这句话太正确了,不像一个律师的典型表达。同样不典型的,是电影中的人贩子,以及失子家庭。在中国,像赵薇老公这样的人贩子非常罕见,而被拐孩子更经常地发生在农村和城镇,中产家庭有更多资源守护孩子的安全。作为最早北上拍片的香港导演,陈可辛对大陆的情况不会不理解,所以,我理解此剧的内核不是公益,不是为了让更多人来关心儿童安全,当然,此剧肯定能非常正面地推动对人贩子的打击以及对失子家庭的同情。

公益不是陈可辛的抱负,抒情也不是他的志趣。《中国合伙人》之后,陈可辛说他买下了《大江大海》的版权,他还很想拍《等待》,这两部作品,吸引陈可辛的,一定是其中对中国历史政治的批判。所以,反过来看,《亲爱的》这部以伦理剧收尾的电影,只是一次政治批判小试水,陈可辛用力拍了两幕戏,一幕赵薇法庭争子,一幕韩总夫妇开出生证,都包含了对中国吏治结构的严厉批评。这也解释了,在这样一部电影中,陈可辛为什么特别用心地拉入了中国各阶层人口,拉入了大城市代表深圳和农村代表安徽,而且,通过中产阶级和农民的对峙,表达出中国未来矛盾的可能方式,黄渤郝蕾去赵薇家抢儿子的那场戏,那村子几乎举村来追。这些,虽然像是“题外之意”,但陈可辛的用心已经非常明显了。

陈可辛一直很知道拿捏电影局的尺寸,这个《亲爱的》,就电影本身来说,一直相當饱满,相比赵薇,我觉得黄渤和郝蕾的表现更好,一对看上去没有太多现实可能性的男女,在电影中,特别具有夫妻感,这是电影艺术。但香港导演陈可辛显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电影艺术,他未来的电影方向,一定是朝着“大江大海”而去,他要批判的东西很明确。就此而言,今天我们对《亲爱的》的这点小警惕,应该不算过。

猜你喜欢
陈可辛人贩子赵薇
打死人贩子会触犯法律吗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赵薇:自己挣的是应得,他给的是惊喜
谨防陌生人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
海地抓获美国“人贩子”
人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