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题的解答技巧

2014-10-24 14:51邓士木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塞拉特征区域

邓士木

区域地理的考查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为主,往往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读图提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区域地图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环境与发展三个主要方面来归纳区域地理题的答题技巧。

一、区域地图的判读技巧

例1 读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可能是( )

A.320mm 120mm

B.280mm 70mm

C.320mm 70mm

D.280mm 120mm

(2)下列有关图中甲处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

B.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地形雨较多

C.受亚洲低压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周边偏多

D.受准静止锋影响较大,降水较周边地区偏多

解析 (1)考查区域等值线图的判读,涉及的判读规律有: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①地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可能为200mm或300mm,①地年降水量可能小于200mm或大于300mm;②地小于100mm,故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2)由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甲处为阿尔泰山,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而多地形雨。

答案 (1)C (2)B

点拨 判读区域地图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括地表明地图所示区域和主题内容。

2.细辨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有些图例可能成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如本题山峰(3738米)提示甲处分布有山脉,是该地多雨的原因之一。

3.区域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要特别重视用经纬度定位和海陆位置、轮廓定位。本题由图中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

4.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0℃等温线。

5.跟踪空间轨迹。寻找一个比较熟悉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交通线、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方向判读。

6.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剖析,找出规律,最后分析成因。

二、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

例2 下图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省区的位置特征。

(2)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

(3)概括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1)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等角度描述新疆的位置特征。(2)从地形类型的组合和延伸方向两方面描述地形分布特征。(3)从水源补给、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概括水文特征,要紧紧扣住“干旱”的区域特征进行推理。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北温带);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部。

(2)自北向南山脉、盆地相间分布,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

(3)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形成汛期;流量小;结冰期长,冬季断流;含沙量大。

点拨 区域特征分析要从以下两个层次入手:

1. 构建体系。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关键,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

2.微观深入。即在构建的知识体系中根据题目要求,详或略回答具体特征。如河流水文特征可以更进一步从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变化、补给类型、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三、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例3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解析 (1)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2)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答案 (1)C (2)B

点拨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1. 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采取措施。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发生。

2. 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等。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2题。

1.图中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有( )

①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多草原、荒漠景观 ③湖泊众多,以外流河为主 ④淡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与C地降水分布特点无关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盛行风 D.植被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过去的“塞拉多”土壤的酸性大,贫瘠,不宜大片种植,农业基础极为薄弱。但在研究人员的大力改造下,“塞拉多”180万平方公里的荒原76%变成沃土良田(约合20亿亩)。如今巴西70%的粮食产量来自塞拉多。“塞拉多”也成为巴西“谷物带”的别称。下图示意塞拉多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塞拉多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条件。

(2)分析研究人员为开发塞拉多地区可能采取的改造措施。

(3)“塞拉多奇迹”能否复制到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为什么?

1. B 2. D

3. (1)为高原地形,地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耕地连片,面积广大。

(2)施加工业石灰(石灰石粉)以降低酸度;研究有机肥料,作物秸杆还田(实施免耕)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培育耐酸的作物新品种。(答案合理即可)

(3)不能。主要是气候条件不同,“塞拉多”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热量丰富,年降水量较多,不利的土壤条件,可以改造;而我国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水分缺乏成了种植业的限制因素。endprint

区域地理的考查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为主,往往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读图提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区域地图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环境与发展三个主要方面来归纳区域地理题的答题技巧。

一、区域地图的判读技巧

例1 读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可能是( )

A.320mm 120mm

B.280mm 70mm

C.320mm 70mm

D.280mm 120mm

(2)下列有关图中甲处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

B.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地形雨较多

C.受亚洲低压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周边偏多

D.受准静止锋影响较大,降水较周边地区偏多

解析 (1)考查区域等值线图的判读,涉及的判读规律有: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①地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可能为200mm或300mm,①地年降水量可能小于200mm或大于300mm;②地小于100mm,故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2)由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甲处为阿尔泰山,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而多地形雨。

答案 (1)C (2)B

点拨 判读区域地图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括地表明地图所示区域和主题内容。

2.细辨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有些图例可能成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如本题山峰(3738米)提示甲处分布有山脉,是该地多雨的原因之一。

3.区域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要特别重视用经纬度定位和海陆位置、轮廓定位。本题由图中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

4.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0℃等温线。

5.跟踪空间轨迹。寻找一个比较熟悉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交通线、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方向判读。

6.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剖析,找出规律,最后分析成因。

二、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

例2 下图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省区的位置特征。

(2)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

(3)概括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1)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等角度描述新疆的位置特征。(2)从地形类型的组合和延伸方向两方面描述地形分布特征。(3)从水源补给、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概括水文特征,要紧紧扣住“干旱”的区域特征进行推理。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北温带);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部。

(2)自北向南山脉、盆地相间分布,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

(3)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形成汛期;流量小;结冰期长,冬季断流;含沙量大。

点拨 区域特征分析要从以下两个层次入手:

1. 构建体系。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关键,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

2.微观深入。即在构建的知识体系中根据题目要求,详或略回答具体特征。如河流水文特征可以更进一步从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变化、补给类型、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三、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例3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解析 (1)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2)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答案 (1)C (2)B

点拨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1. 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采取措施。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发生。

2. 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等。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2题。

1.图中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有( )

①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多草原、荒漠景观 ③湖泊众多,以外流河为主 ④淡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与C地降水分布特点无关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盛行风 D.植被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过去的“塞拉多”土壤的酸性大,贫瘠,不宜大片种植,农业基础极为薄弱。但在研究人员的大力改造下,“塞拉多”180万平方公里的荒原76%变成沃土良田(约合20亿亩)。如今巴西70%的粮食产量来自塞拉多。“塞拉多”也成为巴西“谷物带”的别称。下图示意塞拉多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塞拉多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条件。

(2)分析研究人员为开发塞拉多地区可能采取的改造措施。

(3)“塞拉多奇迹”能否复制到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为什么?

1. B 2. D

3. (1)为高原地形,地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耕地连片,面积广大。

(2)施加工业石灰(石灰石粉)以降低酸度;研究有机肥料,作物秸杆还田(实施免耕)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培育耐酸的作物新品种。(答案合理即可)

(3)不能。主要是气候条件不同,“塞拉多”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热量丰富,年降水量较多,不利的土壤条件,可以改造;而我国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水分缺乏成了种植业的限制因素。endprint

区域地理的考查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为主,往往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读图提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区域地图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区域环境与发展三个主要方面来归纳区域地理题的答题技巧。

一、区域地图的判读技巧

例1 读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可能是( )

A.320mm 120mm

B.280mm 70mm

C.320mm 70mm

D.280mm 120mm

(2)下列有关图中甲处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

B.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地形雨较多

C.受亚洲低压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周边偏多

D.受准静止锋影响较大,降水较周边地区偏多

解析 (1)考查区域等值线图的判读,涉及的判读规律有: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①地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可能为200mm或300mm,①地年降水量可能小于200mm或大于300mm;②地小于100mm,故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2)由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甲处为阿尔泰山,受地形抬升气流作用影响而多地形雨。

答案 (1)C (2)B

点拨 判读区域地图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括地表明地图所示区域和主题内容。

2.细辨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有些图例可能成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如本题山峰(3738米)提示甲处分布有山脉,是该地多雨的原因之一。

3.区域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要特别重视用经纬度定位和海陆位置、轮廓定位。本题由图中经纬度及国家轮廓可以判断该国为蒙古国。

4.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0℃等温线。

5.跟踪空间轨迹。寻找一个比较熟悉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交通线、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方向判读。

6.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剖析,找出规律,最后分析成因。

二、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

例2 下图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省区的位置特征。

(2)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

(3)概括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1)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等角度描述新疆的位置特征。(2)从地形类型的组合和延伸方向两方面描述地形分布特征。(3)从水源补给、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概括水文特征,要紧紧扣住“干旱”的区域特征进行推理。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北温带);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部。

(2)自北向南山脉、盆地相间分布,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

(3)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形成汛期;流量小;结冰期长,冬季断流;含沙量大。

点拨 区域特征分析要从以下两个层次入手:

1. 构建体系。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关键,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

2.微观深入。即在构建的知识体系中根据题目要求,详或略回答具体特征。如河流水文特征可以更进一步从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变化、补给类型、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三、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例3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解析 (1)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2)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答案 (1)C (2)B

点拨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1. 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采取措施。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发生。

2. 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等。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2题。

1.图中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有( )

①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多草原、荒漠景观 ③湖泊众多,以外流河为主 ④淡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与C地降水分布特点无关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盛行风 D.植被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过去的“塞拉多”土壤的酸性大,贫瘠,不宜大片种植,农业基础极为薄弱。但在研究人员的大力改造下,“塞拉多”180万平方公里的荒原76%变成沃土良田(约合20亿亩)。如今巴西70%的粮食产量来自塞拉多。“塞拉多”也成为巴西“谷物带”的别称。下图示意塞拉多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塞拉多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条件。

(2)分析研究人员为开发塞拉多地区可能采取的改造措施。

(3)“塞拉多奇迹”能否复制到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为什么?

1. B 2. D

3. (1)为高原地形,地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耕地连片,面积广大。

(2)施加工业石灰(石灰石粉)以降低酸度;研究有机肥料,作物秸杆还田(实施免耕)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培育耐酸的作物新品种。(答案合理即可)

(3)不能。主要是气候条件不同,“塞拉多”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热量丰富,年降水量较多,不利的土壤条件,可以改造;而我国的北方草原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水分缺乏成了种植业的限制因素。endprint

猜你喜欢
塞拉特征区域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区域
洪都拉斯逮捕塞拉亚支持者
洪国被逐总统在边境安营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