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人大正在审议的《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草案)》部分条款引发公众热议。在这部管理条例里,杭州拟出台规定:鼓励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危、急、重症病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追究有关法律责任,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其奖励表彰。 (6月8日《钱江晚报》)
经历过彭宇案的悲怆和小悦悦事件的无奈,以及举不胜举的“不扶老人”案例,“冷漠”似乎已成了国人的一个标签。在众多评论者那里,这似乎永远是只关乎道德的命题,除了呼吁,对于似乎注定要堕落的公德早已无计可施。然而,只要法律制度真正能够保护那些“好心人”,道德的标杆自然有人去当。
关于“好心人免责条款”,西方社会早已设立。必须要讲那个2004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著名案例。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女子发生车祸被卡在车里动弹不得,一名叫丽莎的女子将其救出,但导致了亚历山德拉车祸后瘫痪。之后亚历山德拉将丽莎告上法庭,称丽莎救助疏忽导致她瘫痪,所以丽莎要为她的瘫痪负责。2009年,加州议会以75∶0投票通过“好心人免责条款”,条款宣布了类似丽莎这样的案例:因救助他人的疏忽导致其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得以免责。
当然了,公德的唤回,信任的增强,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全国医保或者免费医疗的推进;比如,这个社会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惩治,道德价值次序与现实生活状态的次序比较吻合……
(来源:《北京晨报》 王传涛/文)
“幼升小4点排队”折射教育之痛
6月14日是北京市“幼升小”适龄儿童信息审核第一天,众多家长手持房产证、户口本等材料到相应片区的小学参加报名,有些家长怕错过信息审核,凌晨4点就到学校排队。 (6月15日《新京报》)
假如有超市搞促销要卖出一批低价白菜,结果引发一群人半夜排队抢购,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诞。事实上,家长为了孩子上小学4点到学校排队,这一幕更为荒诞。
白菜几乎是老百姓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了,在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的今天,倘若没有富起来的一群人还在为白菜忧心如焚,那十足是一种嘲讽。上小学是所有孩子最基本的权利,在“教育为本”的口号喊了几十年的今天,如果家长们还要为孩子上小学的事焦头烂额,那无疑是最悲凉的黑色幽默。
对为人父母者而言,白菜可以不吃,孩子上学的问题却不能不操心,因为前者只是现实,后者却关乎希望和未来。对于绝大多数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现实的悲催远没有未来的幸福要紧。让他们保有希望,保有憧憬未来的幸福感,实在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据报道,原东城区花市小学今年报名人数预计达180名,而招生计划只有90人。尽管按照政策,小学都是“就近免试入学”,但面对“供过于求”的生源,“择优录取”也就不可避免。试问在“录取率”只有50%的情况下,哪个家长能不急?
那么,为什么不扩招呢?学校的说法是“太多了保证不了教学质量”。这话看似有理,实则禁不起推敲。小学是义务教育,保证每个适龄孩子的受教育权,应该是第一位的。除了教育资源匮乏外,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也是“幼升小”难的重要原因。笔者一直很奇怪,一样的公办小学,一样的义务教育,为什么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有人说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就是洪水猛兽,就是坚不可摧吗?试问把一所差点的小学变成好点的小学有多难?无非是师资和硬件的改善而已,说白了也就是肯不肯增加教育投入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问题。
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严禁择校”,然而无论多“严”的规定,“择校”依然难以杜绝。原因很简单:只要学校有优劣之分,就有了家长的权衡和博弈,就有了权力寻租和金钱交易的空间。譬如这所原花市小学,今年改名为东城区广渠门中学(北京市示范性高中)花市小学部,在校学生六年后可按比例直升初中部,由此身价大涨,备受家长青睐。报名人数比招生计划多出一倍,恐怕也和这个原因有关,至于其中有没有“择校”的情况,就只能想象了。
“幼升小”之难不仅在北京发生,在全国大多数城市也都年年上演。即便如女儿才当入幼儿园的笔者,因为耳濡目染同事朋友的忧虑,也不免常常为几年后女儿上小学而焦虑:不知道按户籍划片的那所小学到时候能顺利入读否,不知道到时候要托谁的关系要花多少钱等等。
当一个家长,凌晨四点起床,为孩子上小学奔波劳顿,其实是折射了教育之痛。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家长在孩子义务教育阶段本不该有的烦恼。 (来源:红网 赵勇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