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

2014-10-23 01:00邓晓岗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脉民居乡土

邓晓岗

今年中秋时节,我独自一人坐在后花园的古桂树下,在一丝微凉的秋风里,在一杯清淡的茶香中,我开始细细品读何智亚先生赠予的《重庆民居》。本想以一种悠闲的心态来赏玩这本厚重的图书,然而看完智亚先生的自撰前言便让我心开始激动。

或许是乡土民居那种断檐残壁的凄美中鲜明地透射出的深厚的历史文明触动着我,或许是智亚先生对乡土民居、历史建筑的那份执着的情感打动着我,我的思绪也随着乡土民居的新建、繁华、衰落惨毁而跌宕起伏……

其实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的文明根源何在,我们文脉的基因究竟是什么?我以为,一个古老民族存在必须有三大标志:一是血脉不断,二是山脉(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三是文脉不断。华夏民族的血脉流淌至今,不但没断,而且更加强大;我们华夏民族生存的山脉依然如故,然而我们的文脉却在近代落后挨打的不自信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好像已开始模糊。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的祖先不那么自信了,对先人的农耕文明开始厌弃了,一些本是民族精华的东西也被当成了糟粕。从智亚先生自撰的前言里,我仿佛听到了先人在对我们呐喊和呼唤——要留住我们的根!

智亚先生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位官员,他当过重庆市渝中区的建委主任,常务副区长,后又升任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之后转至大型国企——重庆渝富集团公司任董事长,管理着数百亿资产。他在官道上成绩斐然,很有建树和作为,得到各方人士的认可,但在我的眼中,智亚先生的骨子里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他为人谦和,干事执着,遇事极有主见,而又不失文人的清高,从他的身上,我看不出一丝的官气。他是教授,是历史文化学者,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建筑遗存保护资深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更是一位传统建筑、乡土民居和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拯救者和传承者。

智亚先生1982年从重庆建筑学院毕业后,回到原来工作的重钢四厂,摄影爱好和建筑专业让他从八十年代便开始钟情于传统建筑的摄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极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被无情拆毁,人们在贫穷、欲望和无知中,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被当成落后的象征,其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被开发者漠视,这还不包括建国后那些因“运动”而被损毁的古建,这些都深深的刺痛了何智亚先生的心。已走上仕途的他又义无反顾地利用自己摄影和建筑的专长,自发地做起了巴渝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的探访、发掘、清理、鉴赏、宣传和保护工作。

这一干,不知不觉已近30年。多年来,智亚先生极少参加官场的娱乐应酬,大多时间都奔走于巴渝大地山野田间。那些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样式考究、殿堂鎏金溢彩、庭院美轮美奂的乡土民居,给智亚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种无法割舍的思恋之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相比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乡土民居有着更厚重的历史沉积,传承着更为深沉的文化信息。这些民居让智亚先生感觉到我们先辈世代迁移、繁衍、劳作、生息、奋斗的脉搏,感受到先人们用心血和智慧建造的乡土民居的独特风格和无穷魅力。先辈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宗法的杰出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演变留下的痕迹和文脉,是我们的根。智亚先生深深地感到,这个根不应被切断,而应得到精心的呵护和长期的传承。

20年前,智亚先生在重庆江津县双凤乡看见一座深藏于山区里的王家大宅,它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地主庄园,当时智亚先生的惊讶和震撼难以言喻——想不到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居然还有如此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建造一流的乡土民居。随着考察的深入,智亚先生被更多优秀的民居打动着,他开始有一种想法,就是把一些典型的乡土民居用镜头凝固下来,再通过查找家谱、史志,与当地的村民、老人交谈,掌握第一手历史和口述资料,并精选出相对完好、综合价值较高的乡土民居,对其建筑特色、装饰风格、艺术品味、建造技术、风水环境、文脉淀积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出版一部图文并茂的专著,为巴渝建筑的源流和风格做出较为全面的解读和诠释,同时也为这些已经衰落破败甚至濒临消亡的乡土建筑留下宝贵的图文资料。

近30年时间,数万公里行程,上百次与乡土民居的近距离接触和与当地知情老人的座谈,他的足迹踏遍了巴渝大地险峻的山峦、湍急的江河。优秀的乡土民居多藏于僻野山村,有的根本就没有公路,山路步行的艰辛,住宿条件的恶劣,寻觅知情人士的期待,聆听民居历史故事的兴奋与喜悦,智亚先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到这些鲜活而凄美的古建民居之中。《重庆古镇》、《四川古镇》、《重庆老城》、《重庆老巷子》、《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重庆民居》等7部著作,80余万字,图文并茂、文理清晰、历史厚重的专著在智亚先生的全身心投入和辛勤的工作中相继问世,在巴蜀大地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不仅如此,智亚先生还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不但做历史建筑和乡土民居的发现者、守护者、宣传者,而且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并推动了一批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和乡土名居的保护与修复,使之重现光芒,并力推了重庆几十座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古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渝中区下半城闻名全国的巴渝旅游胜地重庆湖广会馆、潼南县双江镇长滩子大院(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故居)、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重庆人民大礼堂最大规模的大修、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的策划、渝中区一字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整治,都是在智亚先生的鼓与呼中,在他的亲自组织和参与中实施的项目。当这些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生机重新焕发时,当其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又一次鲜活地呈现在游客眼前时,当我们又能近距离触摸和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追溯我们历史文脉的根源时,我不禁感慨万千。

华夏文明的根基是农耕文明,开荒辟地、筑土建舍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最初实际上是在土地的耕种和修房建舍之中,我们儒释道的思想是在天、地、人的自然冲突中,在遵循天、地、人和谐融生中产生的,吃、穿、住、行将永远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乡土民居就是我们文明发展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脉。它承载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我们的家学家风、我们的道德伦理、我们历朝历代的代表人物,从某种角度上看,都是源于乡村的世家望族。中国人奉行的有房才算有家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实际上就是几千年乡村民居文化、耕读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现。

眼下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即将开始,好在我们的政府在一些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推动下,已对历史建筑和乡土民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保护措施,特别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力气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域、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如诗一般的语言出现在政府的决议中,实际上已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乡土民居的重视。

我们期待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然而我们更希望有一大批历史建筑和乡土民居的守护者,因为他们的文化先知与文化自觉,因为他们本身对历史文化的情感和钟爱,因为他们不计收获的无私的付出,我们的传统建筑才可能真正得到更好的宣扬、保护和传承,“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才不会成为一句动人的空话。

何智亚先生30年对历史建筑和乡土民居的守护、宣传,让我从他已出版的几本厚重的专著中,从他渐已花白的头发里,读懂了一种不是乡愁的乡愁。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脉民居乡土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文脉
乡土分外妖娆
曹文轩说“文脉”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