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管理中个体作用的变化探析

2014-10-22 13:12王晶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学

王晶

摘 要: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组织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等组织个体的作用进行探析,阐述了在组织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组织个体作用的变化与发展,并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说明个体在组织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组织中的个体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且由于组织个体作用的不断加强,大学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关键词:组织理论;个体作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76-03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内外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环境的剧烈变化不仅刺激着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组织的生存与适应,同样也激发了大学组织中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个体”主要指的是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大学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中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其他多样的元素。

一、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大学管理中的个体作用

(一)理性系统对于组织个体的管理与制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组织管理理论的理性系统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理性系统关注理性精神和效率目标,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和组织制度,关注组织结构的建立,确立目标和组织的正式化。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即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于企业中的个人,泰勒认为人是自私的、懒惰的,如果不设法制约,就不会努力工作,企业就无法提高生产率。

把理性系统理论应用到大学管理中,所形成的教育组织及其组织行为也具有了“理性”、“效率”的烙印。泰勒的观点认为,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应该建立严格的、标准化的、合理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的发展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财政预算与决算的控制方法[1]。法约尔也有相似观点:建立系统的、理性的、科学的管理原则,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依照理性系统观点,在教育管理中,如果要完成教育目标,那么无论教师、职员和学生等等所有教育组织的成员和个体,都需要有绝对服从的精神,这似乎并不吻合教育本身的规律。高等教育中,大学的成果、魅力和创造力,必须基于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无法仅仅从个体的敬业服从的品质中展现出来。

理性系统理论符合其生长的时代发展需要,也是企业组织的实践总结,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陷。其中一点是,它忽略了人性的管理和教育,仅仅强调敬业和服从,并未过多关注组织成员个体在生产中的个性和主动性。它对个体是一种不信任态度,这并不能真正调动组织成员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在大学当中,没有自由的空气、没有活跃的教师与学生将使得大学的创新缺少足够的推动力。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更丰富的组织理论来论述,大学中的个体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自然系统中组织个体作用的提升及角色转变

自然系统是对理性系统的补充和发展,解释了理性模式解释不了的一些现象。自然系统关注的是具有多样性格的个体,以及人与环境的交换关系。只有个人需求和管理的民主性相互配合,才能使系统运作平衡、和谐;而理性系统模式所强调的是权威之建立、规章之完备。自然系统理论的工作哲学与理性系统的工作哲学不同。理性系统只需要组织成员服从和遵照组织规章行事,组织必须对成员进行严格督导。而自然系统认为,目标虽已由上级指定,但如果要使人达到满足感,必须考虑个性与角色是否配合,从而能够很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同时促使成员有满足感。

在教育管理方面,采用自然系统理论分析教育组织显然比理性系统理论更为恰当,组织中个体的作用在此得到了重视。80年代中期,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基本上达成共识:松散结合的思想是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显著特征,但它同时又具有一些科层或经典组织的特征。关注较为松散的机构化目标和非正式组织的自然系统理论成为分析教育组织、帮助教育组织更好发展的理论。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相比,具备更加松散、扁平和民主的特点。教育组织要实现教育目标,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能对组织做什么,还要考虑到个人的满足感;不仅仅关注组织的效率,还要关注个人的收获。在从前的大学办学理念中,评价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主要关注整体的投入和建设的规模,而很少真正去衡量培养人才的质量,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收获是什么。同样在教学理念中,从前更关注教的环节,如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等等,学生学习质量、发展质量如何却没有有效的评价。如今大学教育范式在转变,从原来的“大学是提供教学(provide instruction)的机构”到“大学是引导/促进学习(produce learning)的机构”[2]。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学”,衡量教育的质量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质量。同时,在衡量教师质量时,除了教学与科研成果等绩效指标,教师个体的满意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归属感以及在教学与研究中的产出,都是衡量大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因素。学生与教师个体的满意度和收获成为评价教育组织的重要指标。这种变化与自然系统理论中对于组织个体作用的强调相契合,个体的获益与成长与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三)混沌理论下组织个体的推动力和多样性

自然系统理论对于组织与个体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而组织中个体的作用在混沌理论中则更加受到重视。人们通过混沌理论的视角,看到了个体或局部给组织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意识到个体发展给组织带来了多样性、复杂性的变化。

要了解混沌理论在当代组织理论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分形”和“自组织”。“分形”是混沌理论中描述整体与局部、系统与个体关系的理论。1975年,IBM的数学家曼德尔布罗(Mandelbrot, 1990)发明了一种研究非线性几何学的方法,即分形(fractals)。分形是描述非线性自然系统中混沌状态的一种数学语言,不是欧几里得几何中规整的线、圆、球的几何学。分形的根本法则是,一个系统(例如一株花菜的一段)中任何一个片段的结构都蕴涵着打开整个结构(整株花菜)的钥匙[3]。分形是一种非线性的结构,它具有动态稳定的特性,即最细微部分有与整体相同的特征。它是动态的,但又是稳定的。例如,一棵小草不会发展为一棵松树,一只松鼠也不会长成一只狐狸。分形聚集生长,边界连续变化,趋向非同寻常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界是难以准确预测的。endprint

分形存在于“自组织”(self-organizing system)内部,是自组织的内在元素。自组织是一种能够管理复杂行为的系统,它自己就是自然秩序的铸造者和策划者,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宇宙就是最大的自组织系统。分形在自组织中的生长决定了整体的生长动力和潜力,它变化产生的内在动力在组织的情境中释放,于是促使系统发展出新的事物。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团队与学生组织出现难以预料的自我发展和创新、使用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成绩产生无法预料的飞跃、基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而产生了新的学习模式等等,都是一种自组织的发展实例。自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是动态的、非平衡态的。不管系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它始终都保持着自己不变的整体。只有那些能自发把自己组织起来的系统,才有可能进一步进化和发展。因此,对于教育的进步来说,教育组织中的个体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便激励学校教育的自然动力在系统中发挥出来,并产生创新。

混沌理论提供了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其理念与大学教育中自由、分散、个性化但又有序和集中的特性非常契合,因此以一种动态稳定的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也许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二、大学组织中个体发展的案例: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清华大学正式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若干高水平学科专业为基础,选拔优秀本科生,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有潜质、有特色的学生充分发展、脱颖而出[4]。清华学堂计划并非从无到有的全新事物,它来源于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延续性。1998年起,清华大学逐步探索培养少而精的拔尖学生的工作。1998年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2003年成立化生基础科学班,2005年成立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2006年成立软件科学实验班,2007年开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2009年开设钱学森力学班。2009年,清华大学通过“学堂计划”把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班都汇集起来,使他们在一个统一的环境当中互相借力,共同发展与创新,为学校培养有学术志趣的优秀人才。因此,“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是在这若干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些基础学科中已有的、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合与升级,是一种对原有体系的继承和发展[5]。

把清华学堂计划作为一个自然系统,那么各个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看作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个体。学校看到了他们的特性,在教学中给予教师和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充分重视个体的发展与满意度,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个性化的成长。而如果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来看,把清华学堂计划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那么其中的各个实验班就是一个个自我探索和发展的分形。学堂计划的促成,不仅基于学校管理者的主动求变,同时更来自于各“分形”提供的内在发展动力。

先说最早成立的数理基科班。1997年6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为向高研中心输送最优秀人才,1997年学校建立基科班,希望以此作为“教学试验田”,探索育人模式。数年间,基科班学生在数学、物理以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表现抢眼。十多年来,数理基科班经历了“小基科”到2005年的“大基科”,再到2008年的“数理分流”,再到如今的学堂计划数学班、物理班,这个“分形”自身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大系统提供了保持动态稳定的内在动力。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是另一个“分形”样例。2004年,图灵奖自创立以来的唯一华裔获奖者姚期智教授回到清华大学,建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办的初衷,就是要以最好的课程挑战学生思维、激发潜力,以最优的教学理念保证他们获得良好教育。在2010年的计算机学科国际评估中,专家评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清华学堂计划整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和力学多个基础学科的实验班,相当于一个包含多个分形的自组织系统。每一个实验班都具备学堂计划的相似特征,都分别是各自学科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新模式,在分形和整体之间有着相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每一个实验班之间也具备相似的教学环节和组织结构,在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能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并且是能够相互借鉴的。它们共同生长,决定了整个学堂计划的成果和边界,但它们又是稳定的,不同的学科特征导致了各个“分形”的个体特征,而且不会互相转化,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清华学堂计划的推动,需要各个实验班的发展和创新来提供自发的内在动力。

清华大学各个实验班的产生,都是来源于自身进化的要求和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应对。他们整合升级形成的学堂计划,也需要在与环境的作用下,通过自组织的演化来形成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学堂计划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依赖于内部的变化和推动力,还必须很好地适应外部信息,根据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来改变和创新,最终不断地演化形成新的、有序的、稳定的系统。正如各个实验班在整合之前所经历的过程。这也是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性。

从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再到混沌系统,组织理论的发展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大学管理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组织个体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容易发现,在整体之下,组织的演化必须依赖于内部的潜力,甚至于组织对外部信息的应对,也离不开内部的吸收和反馈。当系统适应外部信息变化时,有序和稳定性会从系统内部生成。因此,对组织中的人的研究,成为组织理论当代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6]。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组织观中,关于组织中的人,是这样论述的:既然组织是人所建构的,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那么组织研究关注的起点应该为人[7]。后现代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尔德(Thomas Greenfield)认为,组织无法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组织与个体是紧密相连的,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都是构成组织的重要成分。“人不是生活在组织当中,而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并通过个体而存在。”[8]

既然组织是由人所构建,那么人的多样性将对组织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造成组织发展的复杂性。例如,在高校中对各类型学生进行管理,就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学生的年龄、智力、情感、心理、地区和专业等等各种特征广泛而多样,促成了学校必须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服务项目。学校教育不断增长的复杂性,部分就源于学生整体的这种多样性的变化。此外,大学中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这种变化源于当今学习者不断增强的建构与分析能力,以及更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再仅仅依赖于来自教师的、单方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表现得更加主动和活跃,我们的大学组织必须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来应对这些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102-105.

[2]Barr,R.,Tagg,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J].Change,1995,(6).

[3][美]卡洛琳·J·斯奈德等;郑旭东译.生活在混沌边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5-78.

[4]袁驷.推动优势转化 培养领跑人才[R].新疆大学本科

教学交流指导工作会,2012.

[5]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6]张新平.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

较教育研究,2004,(3).

[7]程晋宽,董辉.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后现代观念与主张

[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8]Thomas Greenfield,Peter Ribbins.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s a humane

science[C].Routledge,London,1993: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
关于大学之道
新大学人